研究学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时间:2022-10-26 06:09:05

研究学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只有先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关注重点、学习兴趣、阅读能力与习惯,才能真正确定出适切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以《胡同文化》的教学过程(片段)为例,探讨如何借助学情研究提高课堂实效性。

一、精读文本,挖掘文本教学价值

《胡同文化》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在作者汪曾祺平易生动的语言下,包含着他对胡同深沉而又复杂的情感。他对胡同文化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文化特质有温和感性的赞许,但对胡同文化封闭、冷漠、自私怕事的特点又有理性冷峻的批评。所以,汪老对胡同文化的解读,也正揭示了文化发展中一个两难问题:任何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其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也是一体两面难以分割。二期课改的教材编写者将其编入高二第二学期的文化单元,想必也是希望借助这篇《胡同文化》,引导学生更全面地看待各种文化现象,拓展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深度。

二、研究学生,发现学生学习需要

教师在“备教材”之后,必须更细致、更全面地“备学生”。

1.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相关积累

笔者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主要涉及这样几个方面:(1)了解作者的生平个性。(2)概括整理文章结构及胡同特点、胡同文化特点。(3)你觉得作者怎样看待胡同文化?(4)对文中的内容及语言表达有何疑问?

通过预习的反馈了解到高二的学生能够把握主要的结构思路,但大多只是“浅阅读”,草率地对文章主旨情感做出单一的判断。由于对汪曾祺比较陌生,所以没有学生能结合作者的个性生平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而且文本语言平易朴实,情感含蓄,也给学生的理解分析带来难度。不少学生对文中一些关键语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态度提出了质疑。

2.关注学生差异及兴趣

在预习中也发现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疑问,如有的学生提出“胡同文化的‘忍’是由什么造成的?仅仅因为胡同的方正和封闭吗?”这样的问题。还有的学生对课文最后“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可见,对部分学生而言,学习的诉求也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解课文的程度,有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三、适当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了解学生学习需要后,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最后确立本文的教学目标为品读语言,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态度,辩证地看待文化现象。教学重点为解读胡同文化的特点以及作者对胡同文化的评价与情感态度。方法则是以小组讨论为主,辅以关键句朗读,在思维的碰撞中,打开视角,学习由浅入深、从单一到辩证思考问题的过程。

片段一:

师:分析文中具体的词语句子,你认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特点持什么情感态度?(学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表意见。)

生1:我觉得作者挺喜欢胡同中“处街坊”的人际关系。他说“街坊里道……道个喜或道个恼”。而且还花了很多笔墨写邻里间的日常生活,棋友“杀一盘”,酒友“喝两个”,还有鸟友“会鸟”。

师: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生活场景?

生1:我感觉是很悠闲的生活场景,所以,我觉得作者对胡同中的人际关系是持赞同的态度。

生2:我不太同意。我觉得作者的态度不是赞同。文中说了“北京人理想的房子是独门独院”“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他们并非经常交流。作者写他们“处街坊很讲究”,我认为是说他们只是做到有礼数,但保持一种适度的态度,所以,最后作者说他们“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师:那你觉得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态度是什么呢?

生2:我觉得作者不是非常赞同这种生活方式,他认为合礼数只是表面,实际上是有点冷漠自私的。

反思:小组讨论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也听取他人,在交流过程中对文本语言的咀嚼相对更全面深入了。教师此时只需要给予空间让学生表现各自不同的观点,适当地帮助学生阐述得更清晰即可。其他学生在两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中,也能得到启发。

片段二:

师:第12段中作者对于胡同文化的“忍”是抱有什么情感态度呢?

生1:我觉得是批评。因为大家认为要主持正义,但是这两个老北京说“忍着吧”。作者然后说“这话实在太精彩了”有点讽刺他们的味道。

师:请你朗读一下,尽量把你认为的批评嘲讽的意味读出来。

(生1朗读)

生2:我觉得也有点佩服的味道。像这句“北京人真有你的”,好像包含了批评和佩服两种意味。

师:为什么?

生2:作者说到“忍”,其实这个“忍”在中国文化中很重要,必须要有内涵和修养。但是也不能总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忍无可忍,自当不忍。”这个小伙子打女孩子还不认错,如果再忍着,就变成姑息这种行为了。

师:好。我总结一下你的观点,作者对于北京人顺应外部环境的忍耐力是佩服的,但是对于不公正、不公义的妥协与纵容他又是批评的。那就请你也来朗读一下吧。

反思:这篇课文的语言细腻口语化,通过朗读、揣摩不同语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感,强化感受。学生朗读后,也会启发其他学生意识到作者的情感中批评与佩服兼而有之。但为何这段内容会包含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学生很难清晰概括,需要教师适当地点拨与归纳,迅速把握到问题的核心,看清不同的侧重点,也为后面联系作者个性生平、分析文本做好铺垫。

片段三:

师:那北京人这种逆来顺受的“忍”有没有其他原因?

生1:我觉得有。北京是王都,平民百姓会受到很多政治影响,他们只能忍着接受,不能提意见,长此以往,这种逆来顺受就变成了“忍”。

师:太好了!你关注到了历史文化背景!那这种生存哲学作者赞同吗?

生1:我觉得从前面的内容来看,作者是批评这种“忍”。

生2:我认为也有认可成分。因为前面也提到北京人易于满足、能知足常乐,挺乐观的。所以,我觉得作者也有一点理解赞同。

教师总结:确实,我们从文本的内容来分析,发现作者好像既抱有批评,又抱有认同的态度。那我们就适当地结合作者的个性经历来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汪曾祺个性平和、淡泊名利,所以他会欣赏胡同文化中知足常乐、不重物质的生活态度。但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个外乡人,能以一种更冷静、理性的态度反思胡同文化的弊端,所以对胡同文化也会有犀利的批评。

反思:本文的教学难点在于理解北京胡同文化形成的深层文化背景,以及联系作者来分析情感态度。面对学生知识、能力上的薄弱之处,教师就应及时给予点拨与帮助。个别学生有历史文化的积累,教师就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他们。而学生“知人论世”的能力较薄弱,教师就必须先在预习中做好铺垫,在课堂上则及时点拨,带领学生体验如何结合作者的个性思想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在学生实际能力与需要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使其在思想上有所拓展,在方法上增加经验。只有通过学情研究,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才能为学生以后能独立自主、主观能动地进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董韵,女,1980年11月出生,大学本科,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上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 下一篇: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