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解剖型钢板治疗锁骨骨折42例临床体会

时间:2022-10-26 05:23:58

锁骨解剖型钢板治疗锁骨骨折42例临床体会

【摘 要】目的:探讨解剖型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42例锁骨骨折患者,采用锁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42例随访6~24个月,均功能恢复良好,平均愈合时间8~10个月,骨折处无疼痛及畸形。结论:锁骨骨折采用锁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疗效满意。

【关键词】 锁骨骨折;解剖型钢板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852―01

锁骨骨折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是常见的创伤性骨折,占全身骨折的6% ,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多见于青壮年和儿童[1]。以中1/3段骨折及外1/3段骨折常见,并常可引起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脉损伤。我院于2009年5月~2012年5月期间对42例锁骨骨折患者采用锁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锁骨骨折病例均为成年人,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 28~58岁, 平均23岁。左侧18例,右侧20例,双侧4例。。粉碎性骨折18例,单纯骨折24例。本组病例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和卡压情况。

1.2 手术方法 本组32例采用臂丛+颈浅阻滞麻醉,10例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均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患肩下用软棉垫垫高,以骨折处为中心沿锁骨表面做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显露骨折断端,清理血肿或肉芽组织,少量剥离骨膜及软组织。用复位钳夹持两骨折端复位固定。如为粉碎性骨折,可用可吸收缝线或细钢丝将大的骨折 块捆绑、复位、固定,再复位骨折端。若有骨缺损 ,可取髂骨或人造骨植骨。待骨折复位良好,植骨放妥后,根据骨折处的形状选择大小合适的锁骨解剖型钢板(常用6~10孔)放置于锁骨上面,并且适当调整钢板的位置,使其与锁骨骨面贴合良好后钻孔,要注意保护锁骨下动脉及神经,测深并旋入螺丝钉,使钉尖超过对侧骨皮质1~2个螺纹,术中均保证钢板固定超过骨折端至少各有3枚螺钉。被动活动肩关节,检查固定牢靠后用稀碘伏冲洗切口,缝合骨膜、筋膜、皮下及皮肤。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用前臂吊带悬吊固定3~4周,并逐渐加强功能锻炼,患肢3个月内应避免负重。

1.3 疗效判定标准 优:骨折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骨折正常愈合,无局部畸形,肩关节活动功能正常;良:骨折略有移位,对线良好,骨折正常愈合,肩关节活动功能正常;差:骨折对线对位不佳,骨折明显畸形愈合,或骨不连和再次骨折,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

2 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随访6个月到1年,未发生一例切口感染、钢板断裂及螺丝钉松动。所有病人均骨折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10个月,骨折处无疼痛及畸形。

3 讨论

锁骨骨折手术在骨科手术中是常见手术,既往采用传统的“8”字绷带或双圈外固定,不易保持骨折稳定,畸形愈合率高[2]。克氏针固定具有手术创伤小,取针容易等优点,但克氏针固定不够牢固易滑脱,松动,造成骨折固定失效,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针尾刺破皮肤增加感染机会,且在骨折愈合数月克氏针在髓腔及皮下微动造成病人疼痛不适,影响生活质量,并常有克氏针退针、浅表针道感染、气胸、血气胸、患者肩部皮肤破损、疼痛等并发症[3]。而锁骨解剖钢板是根据AO内固定原理和锁骨“~”形解剖结构设计,钢板呈“s”形,其特点主要有:①符合锁骨的解剖形态且宽度小,对骨膜和骨干间的遮挡小,并且有一定的可塑性,能够同时满足锁骨在长XY轴上和RS轴上的解剖要求,同时它还能够在PQ轴上适当的预弯,使其更加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容易达到钢板与锁骨的紧密贴附,能够提供有效的坚强内固定。②螺丝孔间的距离比较小,使锁骨远端有更多螺钉固定的机会,使内固定效果更好。③省去了重建钢板需反复预弯的麻烦及对钢板强度的损伤,使得手术更省时,钢板强度更容易得到保证,内固定更坚强,能耐受骨折端的旋转及轴向应力。④由于不需多次来回反复折弯钢板,减少了创面暴露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了创面感染机会。因此采用锁骨解剖钢板作内固定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半,徐印坎.实用骨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97.

[2] 何建忠, 李淳良, 锁骨骨折手术治疗临床观察 [J]察实用骨科杂志.2004.(10):149-150

[3] 田伟,荣国威.积水潭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61-967.

上一篇:介入治疗糖尿病足二例 下一篇:3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