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批评的尺度

时间:2022-10-26 04:42:23

我从事小学教育多年,一直工作在一线,可以说对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十分了解。现今学校的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在4+2+1的家庭结构备受宠爱的环境中成长,受溺爱程度之深可想而知,学校的教育任务很沉重,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不断有教师因管教学生出事受到批评、处罚甚至刑事处罚事件见诸新闻媒体,这些个案的出现导致人们对学校教育活动的不理解,再加上传统教育观念和现在教育观念的冲突,人们对学校教育方法存在误区:教师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能挖苦和讽刺学生,甚至要求教师连批评学生都要面带微笑,回答问题出错也不能直接指出要留有余地……一度使广大教师不知所措,连正常实施教育都有些畏首畏尾,失去了正常的教育权。

记得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过:“那种不管对错、不论好坏总是一片赞扬声的教育理念就是放任自流、溺爱护短”。所以,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能产生抵触心理视而不见,也不能过重有侮辱性质和歧视性质的硬性训斥,甚至动手而产生严重后果。那么,应该如何把握好尺度呢?

首先,批评要以尊重为前提。

作为教育者,最重要、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就是对人的高度尊重。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永远是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我们的教育对象毕竟是不谙世事的未成年孩子,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身上的不良习惯和弱点是难免的,另外他们来自不同家庭,受不同家庭的教育方法、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在校随时随地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表现出来,所以需要我们及时引导教育。批评时要注意就事论事,不对人格和生理缺陷歧视和指责,一定要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可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对错误做出确认,恰当地实施批评。如,对违反校规校纪、扰乱课堂秩序等等的行为决不能姑息,而在课堂上没有回答出来问题或考试没有考好、不及格就不能视为学生的错误。第二步,教师要明确指出错误所在,说清说透。重点指出错误的性质和危害,若是严重的错误可提出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强化法律意识,不要让学生是非界限模糊。第三步,提出建议。批评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警告和禁止如何做的层面上,要动之以情,告诉学生那件事正确的做法,给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把改错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彻底改掉错误,改进行为。第四步,观察后效。批评后教师要对学生密切注意,观察其反应,避免学生产生消极后果走向极端,发生意外事件。

其次,适当惩罚必不可少。

“尊重教育”是人们的一种理念,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期望,但平心而论,对学生犯的大错只是委屈含蓄地提出希望,不痛不痒,感受不深,学生能知错而改吗?可能会使“尊重”成了“放纵”。带有爱意的惩罚也是一种得当的教育手段,真正的尊重是不应该排斥礼仪的,是不应不要惩罚的。世上没有绝对的东西,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严”不一定是“害”,过头的“严”才会是“害”;“松”不一定是爱,过分的“松”才能成“害”。我国有个古训:“不打不成器”、“小树不修不成材”等都是惩罚的育人方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小学生。对犯错的学生处以恰当的惩罚能够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而这也是他们未来必备的品质。但要注意:惩罚不是体罚,更不是伤害,也不是虐待和歧视,而是一种教育技巧,比口头说服教育更能建立自信,学生也能够乐于接受惩罚。严禁以教育为名伤害学生身体和心理的行为,当然这也是国家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但也不要有消极抵触心理,丧失责任感。惩罚的方法可适当采用发挥其特长,培养其能力,弥补不足等等,惩罚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总之,赞美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但批评更是必不可少的育人方法,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上一篇:创新体育教学 提升课堂实效 下一篇: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