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时间:2022-10-26 04:04:23

浅析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摘要:结合建设市场的现状,分析建设工程质量的成因,探讨从宏观到微观提高工程质量的措施,以及在现阶段强化政府对工程质量监督的必要性

关键词:质量;形成过程;经济体制;投资主体;建设市场;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53 文献标识码: A

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简称工程质量)的定义 “是指工程满足业主需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特性综合。”。个人理解,这是对于一个完整的建设工程的最终要求和应达到的结果。

我们知道,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颇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因素,即人员、施工机械、建筑材料、施工方法、施工环境(简称人、机、料、法、环)。而其中人是建设活动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的工作质量的好坏又受其综合素质,即文化水平、职业道德、技术水平、决策水平、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制约,而这些又恰恰直接和间接地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所以,解决人的问题,特别是人的工作质量问题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首选。我们以下着重讨论人的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由于我国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一贯制,各行各业的经营生产完全是执行有关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反映在工程建设上,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实施,参建各方基本上无权过问,他们只是完成项目自投资至物化为固定资产的“工具”。具体表现在对项目投资决策的盲动、设计理念的陈旧、质量法律意识的淡泊等。给工程质量的形成留下了先天不足的“软环境”。

当前还有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规范建设市场。当前建设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建设单位,仰仗其有力地位,容易助长其市场行为的不规范。他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选择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时,有要求或变相要求对方不合理压低工程费用和造价,以致降低质量标准的问题;在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上有“暗箱操作”、化整为零、规避招投标的问题;在工程施工中,有要求施工、监理单位随意变更、肢解工程、非法指定分包、材料供应商的问题;对于勘察设计单位,有不按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设计的;有违反《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越级承揽任务、倒卖证照、无资质设计、转包或违法分包所承揽工程的;有不执行有关规定、及时出具变更文件、按时参加地基、基础、主体、竣工等各阶段验收的。

作为具体实施工程实体的施工单位,其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可以说五花八门,更加突出。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意“挂靠”。一些低资质的施工企业(有些甚至根本无资质!)为应付招投标,承揽工程的方便和需要,租用资质等级高、名气大的企业的施工执照,形成实质上的“挂靠”。第二、个别施工单位对所承接的工程层层转包和违法分包。第三、许多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各项管理制度、质量责任制不落实,所以也就形同虚设。第四、一些施工队伍私招乱雇低技能的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又做不到位,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工程监理作为技术服务型行业的出现和对工程的介入,对协调、理顺各方工作关系、提高工程质量水平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部分监理企业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监理人员资格不具备。在施工现场,我们经核查发现部分监理人员没有规定的执业证书;第二、《监理规范》、监理制度执行不严。第三、部分监理人员执业素质较为低下。

我们不吝笔墨,分析了建设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及产生质量问题的部分原因,无非是从另一个角度唤起大家对工程质量的广泛关注。鉴于目前国内建设领域的现状,为使工程质量整体上水平,笔者不揣愚见,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微观上,各级建设行政管理部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宏观上,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建设法律、法规。这些年,国家根据形势的发展,在建设领域制订了许多建设法律、法规,加上全国各省市依自身情况制订的与之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定,可以说多如牛毛。但平心而论,有多少真正完全执行的值得商榷。这固然与执法部门、执法人员的执法不严、执法水平有干系,更与其执法地位不明确、行政处罚权不独立有关。各级建设行政执法部门名义上处于执法地位,但行政上又受地方政府的领导。而很多时候建设执法和发展经济又是一对矛盾,其结果大部分都是建设执法让位于(应当说“服务于”!)经济建设。所以说,在要求各级建设行政部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国家要在调查研究、理顺各方面关系的基础上,适时地完善建设法律、法规。(比如前文提到的建设单位的资格问题)而且这种完善应当是相对动态的,要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瞄准国外同行业先进的经验加以调整和充实。

2、要有勇气和决心学习、借鉴国外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上的先进经验。

3、国家要双管齐下,下大力气对过度开发的房地产、名目繁多的工业园区等基建项目实行宏观调控,对与此相关的房地产、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的数量实行整体压缩,使得二者在整体总量上基本达到相对平衡。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导企业的发展,防止建设市场的恶性竞争,解决建设市场从业企业过多过烂的问题,使得建设工程和建设活动自始至终自发地形成良性循环。

4、改革现有的从业资格的审定及其市场准入制度,逐步使之符合国际惯例或与国际惯例相接近。我们不妨参照许多发达国家的做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技术优势。建议该工作可由专业性的行业协会负责实施、政府从严监管。通过独立的、市场化运作,既能显示其科学性、公正性和真实性,又能体现出行业自律,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和消除“挂靠”现象的出现;再有,对于个人执业资格的考核、注册也要纳入行业协会管理的范畴,而且考核的内容和办法要贴近实际。

5、要加强对各种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种的培训。因为形成工程实体质量最终还是需要一大批精于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的人员来完成。尤其是随着国内外建筑科技的进步,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出现,这一问题更显迫切和突出。我们只有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才能适应建筑业的日益发展。按照职能分工,可由建筑行业协会或委托其他部门做好此项工作。

6、各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建设市场信用档案管理制度。根据分工,对其所辖区域内各方责任主体的市场行为和质量行为,无论是发生在建设市场还是施工现场,无论是规范的还是不规范的,都要作为信用记录,一并存入信用档案,并适时地或不定期地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给以公布和曝光。使得好的企业有活干,信誉差的企业无法生存,起到鼓励先进,鞭笞后进的作用。这样有利于净化建设市场,真正符合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法则。。

建设工程质量是一个全社会性的、永久的话题,对于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和如何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等类似问题,这些年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从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在影响工程质量的诸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人!虽然还存在其它因素,但那些毕竟都是从属的、辅的。所以,我们要在今后的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对各责任主体,一切都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和质量行为水平,督促其工作质量的提高进而带动工程实体质量的提高,并据此制订、完善和执行相应的建设法律、法规和规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建设投资主体的日臻成熟、建设市场的进一步规范,经过共同努力,相信工程质量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上一篇:浅析道路冻胀\翻浆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项目型铁路施工中物资管理工作的成本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