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金融合作破冰

时间:2022-10-26 03:56:46

海峡两岸金融合作破冰

两岸金融监管的坚冰在2009年11月16日被打破。当月,《两岸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这是继今年海协会、海基会签署《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后,两岸合作迈出的第二大步。

2009年11月16日,两岸采取“专差传递”的方式签署了“金融监理备忘”,两岸金融业者与产业投资者望穿秋水的破冰之旅也由是开启。

Mou,大陆称为“谅解备忘录”或“备忘录”。台湾称为“了解备忘录”。实质上是记录谈判双方协商结果的文件,其签署意味着双方建立了某种信息交流机制。此次签署的MOU包括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共3项,内容涵盖“信息交换”、“信息保密”、“共同监管”、“事后联系与互访”、“危机处理”5个部分。

金融监理备忘录和2010年签署的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ononf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简称ECFA)将推动两岸金融和贸易、投资往来的进一步发展。

两岸金融合作发展滞后

经过30年发展,两岸经济关系中贸易和投资关系得到巨大发展,金融关系却近于停滞,成为三角形中的最短边,制约了经济关系的总体发展。

目前台湾已有8家银行在大陆设立办事处,其中7家已达分行申设条件,包括国泰世华、彰化、土地、华南、台湾第一银行、合作金库银行及中国信托商银。这些年来这7家银行相当多的成本,却无法升格为分行。证券业也有15家公司在大陆设立办事处,保险业有4家在大陆开展经营,包括国泰人寿、台湾人寿、新光人寿,及国泰产险。另一方面,大陆目前有超过7万家的台商,他们也亟需台湾的金融业为他们提金融服务,包括融资、票据、资金往来等。以提升他们的经营效率。

金融合作是两岸经济发展动力的需要。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崔荫表示,金融系统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开放须慎重。报章评论称,作为特许行业的金融业开放离不开两岸公权力的互动,两岸经济关系已经发展到需要“公权力”介入。台湾金融机构过多导致生存环境恶化,由于岛内金融市场不足,金融业者普遍圃临“不缺钱,缺投资机会”的窘境,随着作为金融机构重要服务对象的岛内制造业企业大量移至大陆,台湾金融服务业更需要有大陆市场的入场券。

此外,大陆金融机构进入台湾市场。早在MOU签署前,就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与北京银行5家陆资银行表态要赴台设点。事实上,早在MOU签署数月前,岛内大型银行内部即进行相关准备工作,除了敲定分行落脚处,还包括分行人员调整、内部作业规章、建置信息系统等。

但是,根据世华财讯12月11日的消息。台湾短期内不会允许中国大陆银行控股台湾本地银行。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纪珠并表示,大陆银行获准在台湾开展业务后,必须遵守台湾的法规,包括存贷款利息方面的法规。

台资银行布局海西

两岸签署金融MOU,代表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即将签署的ECFA,也有望推动“产业对接,金融先行”的计划。大陆的企业金融及消费金融业务都有台资金融机构可以切入的立足点,规模比台湾大几十倍,机会也更多。以存贷利差为例,台湾的利差仅1个百分点,大陆利差则高达2.5-3个百分点,利润更高。

但是,崔荫表示,台资银行进入市场后,或将同样保持较大的存贷款利差,而且由于不能承办人民币业务,对大陆市场不会造成冲击;相反地,由于台资银行以中小企业融资见长。对海西本土金融业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2008年11月17日,台湾富邦金控金融控股公司参股厦门市商业银行获得国家银监会核准,富邦金控成为首家以旗下子银行顺利进入大陆的台资金融机构。富邦金控总经理龚天行在接受台湾《联合晚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富邦将在大陆采取“双轴”策略。即“巩固台商并发展当地市场”。策略的第一步是巩固并拉回原有沿海城市的台商客户,希望客户量能够达到台商总量的八九成;第二步是以福建或海西地区为主发展当地客户。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朱磊说,MOU虽让台湾金融业可以进入大陆市场,但由于大陆金融市场的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台资金融机构并没有优势,因此需要通过市场准入谈判要求大陆给予超外资的优惠待遇。这个谈判需要在ECFA协商中进行。即只有在ECFA确定给予台资金融机构超WTO待遇后,台湾金融业才拥有在大陆市场翱翔的翅膀。

上一篇:第三个部级新区珠海横琴新区挂牌 下一篇:中国在非洲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