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推理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10-26 03:01:13

归纳推理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以便让学生获得更佳的学习体验。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学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摒弃一味的模仿和借鉴,提高积极自主的实践能力。推理和归纳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思维模式,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模式。归纳推理在人们认知世界和研究数学的过程中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其就是由特殊到一般,由部分到整体的推理。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归纳推理理论被广泛应用到代数和几何的教学中。

一、设定归纳目标,明确思考方向

初中数学教学和学习中归纳推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归纳推理成为了教学目标的重点。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要求较高。学生可以依靠自己的直觉和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测和臆想并且加以归纳。让学生以数学规律为准则进行归纳就需要设定归纳目标与方向。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提示,让学生的思路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设定归纳目标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路的主要环节:

(1)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并不是所有都适用于归纳推理理论,教师应该选择具有特例的、并且具有规律以及共性因素的教学内容。

(2)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基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在明确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减法”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不同的算式来检验学生归纳能力,并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计划。

(3)设定归纳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目的,学习目标是学生开展内容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让学生自主积极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设定归纳目标,让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检查归纳结果,反思归纳推理

学生在就归纳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后会获得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结论,在获得结论后学生还需要对结论进行解释,将已学的知识作为支撑结论解释的依据。检查归纳结果、反思归纳推理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自主发觉教材的异同点,并且就产生异同的原因与影响进行研究,然后将得出的结论与其他知识相关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思维都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学生获得的结论也必然是不同的。归纳结论的正确与否可以进行检验。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归纳;同时让学生分享各自的归纳结论,并且说明以下问题:若干方程有何异同点?命名方程有什么共性?这些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相比有什么概念区别吗?教师在完成提问后学生进行讨论与总结,教师进行针对性点评,通过归纳学生的结论来阐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且引导学生对刚刚归纳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另外,学生进行归纳反思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反思,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归纳反思与课后习题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进而实现课堂内外的联系与互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归纳推力理论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优秀的教学设计不单单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进行“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归纳推理理论来设计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刻渗透归纳推理理论,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积极的去学习。教师可以首先提出问题,“大家已经学过有关有理数的知识了,那么如果两个有理数相加的话应该怎么计算呢?”其次,教师可以让大家回答一个熟悉简单的问题:“足球比赛中赢球数量和输球数量是具有相反意义的,如果赢球了就被记为正,输球则被记为负,平局为0,那么足球比赛中足球队在比赛中的胜负会有哪些情况呢?”再次,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这一问题,上半场赢球2个,下半场赢球3个,那么全场赢球数量为5个,也就是(+3)+(+2)=+5,一共8种情况;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有理式的加法运算法则,上面罗列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不同情况,并且得出了先加的总和,但是如果要计算有理数相加的总和就需要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判断确定“和”的表示符号以及计算“和”的绝对值。

总之,归纳推理理论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理论之一,其在课堂上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有时还需要结合类比推理、演绎推理等多种推理方式联合应用。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意识的重要阶段,引导学生应用归纳推理理论能够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让他们获得成功学习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此,归纳推理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江苏省泰兴市古溪镇横垛初级中学)

上一篇:反馈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让语用训练走出教师“个人主义”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