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用训练走出教师“个人主义”的泥沼

时间:2022-06-16 06:11:09

让语用训练走出教师“个人主义”的泥沼

摘 要:语文教学已经逐渐从传统教学中内容的分析感悟层面转向了语用能力的训练上,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在训练点的选择上,教师仍旧难舍“个人英雄情结”,使得学生的内在诉求难以维系。

关键词:语用训练;内在诉求;逻辑联系;文体特征

语文课标中提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该以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核心目标。这种理念的提出让很多教师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由教课文转向教语文,注重文本语言形式的探究、注重习作方法的传授与体悟。这些可喜的变化着实令人鼓舞振奋,但细细观察却不难发现,教师在选择语言训练点时仍旧存在着随心所欲且无视学生主观需要的现象,致使阅读教学换汤不换药,效益也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

一、注重自我:无视学生的主观诉求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甄别都应该以学生的主观需要为标准。内在需求是学生产生学习原动力的源泉,当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满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才能使得语言学习入耳入情,激发其内驱力,激活对语言的品味涵咏的意识。例如,《人类的老师》一文按照不同的自然段介绍了人类向不同动物学习的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该文时,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作为语言训练点,这本身无可厚非。但让学生补充自己知道的仿生学案例时,学生却只会以一句高度提炼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达,足以证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这种写法。

其原因何在?从学生习作实际来看,很多学生除了不知道写什么好之外,困扰他们的第二大习作难题就是“怎样才能写得具体”。这一点正是学生基于自身习作状态下的迫切需要。试问,还没有对写具体的方法拥有较好的掌握,又怎么能够体悟详略得当的表达效益呢?又怎么能够彻底掌握这种写作的技巧?

另一位教师则引导学生对原文中的构段方式进行了深刻探究,让学生知道作者先表达了人类生活中的困境,然后揭示了动物自身的科学原理,最后阐释人类创造的过程。依据课文的表达范式,引导学生进行仿生学案例的表达,就有了前行的拐杖,语言运用的训练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一厢情愿:忽视教材的逻辑关系

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习作方法其实并不算多,但这些方法都依照一定的逻辑体系包含在各个不同学段的文本之中。有些习作方法在这个年级段的课文中出现,又会出现在另一个学段的课文中。有的教师无视这样的特点,相同的写作方法和知识采用相同的方法和策略,最终没有形成学生认知质的飞跃,而只是量的叠加。鉴于此,教师应该对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能有全盘通透地把握和了解,教学中也应该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关照方法之间的前后联系,顺应教材编排中层次递进的系统关联,让学生的学习逐渐走向丰润和厚实。

一位教师在执教《埃及的金字塔》时,将语言训练点归置在“感知课文的说明方法”上。教学中,每遇相应的语句,教师就引导学生提炼作者所采用的说明方法,要求学生记录在案。一篇课文“行云流水、畅通无阻”地就教学完毕,看似顺畅的课堂教学,学生真正收获却有多少呢?作为五年级的说明文,其教学的语言训练点应该聚焦在对说明方法表达效果的体会和运用能力的提升上。

三、定位偏离:规避文本的文体特征

文体的不同,其遣词造句的言语风格也大相径庭,谋篇布局的艺术构思也有天壤之别,材料内容的精心遴选必然有所侧重。因此,语言训练点的选择应该紧密契合文体的特点,让学生在一篇典型文本的学习体悟中,通过由点到面的辐射,转向对一类文本的体悟上来。

例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很多教师都将语言训练点聚焦在文本侧面描写上。诚然,这篇课文为了凸显艄公面对波涛汹涌的黄河时镇定自若的精神,以乘客的谈笑风生进行了有效地烘托。但纵观全文却发现,作者描写乘客的语言仅仅一句,放置在全篇文本中则显得微不足道。而再读文本又可以发现,课文对黄河波澜壮阔、惊涛骇浪的气势描写却比比皆是,贯穿全文。

由此,笔者以为《黄河的主人》一文最具价值的语言训练点应该是作者以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创作手法。除了上文阐述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这篇课文属于散文文体,注重环境描写对主题的展现是散文描写的重要方法。就此一篇的教学,学生由点及面,学习了一类文体最有价值的语言形式和写作方法,便于学生在以后学习类似文体时触类旁通。

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和写作方法,聚焦学生的语用能力,对于阅读教学固然是件欣慰之事,但一厢情愿,尽显教师“个人中心”,而无视学生的基本需要,无视教材的先后联系,无视文本的文体特征,这样的语用训练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并无裨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以课标为准则,不断反思语用训练策略,从而让语言训练行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武坚小学)

上一篇:归纳推理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激发兴趣让学生遨游于阅读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