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信息资源建设的后发劣势

时间:2022-10-26 02:58:13

西部地区信息资源建设的后发劣势

[摘要]结合经济学的“后发劣势”理论,提出了西部地区信息资源建设必须克服其后发劣势,进行体制创新,才能实现对东部的赶超。最后,提出了我们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应关注的角度。

[关键词]信息资源后发优势西部地区后发劣势

在我国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中,人们一般都比较关注其未来发展中潜在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总结和发掘,对自身存在的“后发劣势”问题谈的较少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而我国目前西部地区信息资源建设并不尽人意,因此,重新审视以往的资源观特别是如何理解其“后发劣势“将对我国西部地区信息资源建设将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一、西部信息资源开发“后发劣势”发展观的一般描述

后发劣势这一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沃森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说,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晚,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而模仿有制度模仿和技术模仿两种形式,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制度条件下才能取得的成就。但是,落后国家用技术模仿取代制度模仿,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西部地区可以在借鉴发达地区信息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更快更好地发展自己。但后发优势是相对落后在积极意义层面上的理解,是一种潜在优势,并非落后地区实际拥有的优势。它只是为落后地区加速发展提供了可能,而非必然。如果不能正确识别和把握潜在的后发优势,一味地引进、模仿,将可能陷入“后发陷阱”,长期依赖、受制于外部世界。因此,认识和克服西部大开发的后发劣势,是我们理性选择西部大开发信息资源开发战略的重要策略,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西部地区的后发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转型缓慢,形成后发的体制劣势

我们应当看到,西部在体制转型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西部地区市场经济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确立,计划经济的色彩仍相当浓厚。各级各类信息产业及信息服务机构主体仍是国有为主,自主化程度不高,公共性的信息服务与商业性的信息服务业务不分,没有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单一的国有体制有着很高的体制成本,运作低效,这些都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产业化发展。从信息服务市场发展看,多数企业还处于初级竞争阶段,还不懂得利用信息工具回避风险,大部分企事业单位还没有形成花钱买信息的观念与习惯,这使得许多信息服务企业没有足够维持生存的用户数目。在信息化建设上,本来就不大信息市场,由于行政隶属的原因,存在各方的利益分割,致使西部地区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政策不配套,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客观上造成了网络分割壁垒和资源垄断.

同时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进展缓慢,限制了人才向西部的流动。这些制度的障碍,是西部开发过程中最大的后发劣势。因此,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必须把改革旧体制、形成新体制视为重要工作来抓。

2.历史与文化传统习惯势力强大,思想观念落后

正统的信息资源观,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是合适的,但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则并合适,这是因为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由于封闭自守,知足常乐的经济化观念其影响和作用远远超过东部发达地区,观念的落后成为制约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等、靠、要” 等保守依赖思想。严重地影响着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有的人甚至还认为,信息资源建设是经济发展以后才能实施的。信息化发展就是在图书馆摆上几十台计算机,能够上网聊天。致使投入机制不灵活,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设备利用率不高, 资源共享和校际交流不足。“肥水不流外人田” 的保守思想还导致各信息机构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自成体系,搞“大而全”、“小而全” 的现象比较普遍,分工与协作程度弱化不利于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实施规模信息效益。在信息资源的建设中,在观念上往往把制度看成终极目标,而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从而造成了管理者的长官意识专权,使一些技术引进或束之高阁,或形同虚设。出现了可用信息不足和有价值信息闲置并存的局面。

3.人口增长过快,高素质人才缺乏,人力资源状况不佳的劣势

人才是信息资源开发战略的根本, 要加快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关键是造就一大批信息人才。但从西部现实的人口素质状况来看,西部地区人口总量虽然远远小于东部,但西部人口的增长是非常快的。人口的过速增长,也必将导致人均资源的相对紧张,生存、生活质量的下降,也必将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在西部地区文盲比例大大高于全国水平,如云南为25.48%、贵州为28.98%、甘肃为28.65%。另外,用人机制的不健全而导致的人才外流已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西部地区12个省市每年毕业的大专院校的学生中,有90%的研究生和70%的毕业生都流向了外地特别是东部地区,这就造成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是本地区的人才不断外流得不到应有回报的尴尬局面。事实上,人力资本缺乏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东西部地区信息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

4.长期生活贫苦,东西部收入水平悬殊巨大

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经济不发达,生活贫困,儿童失学和辍学率高,文盲和半文盲也都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由此,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就成了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的艰巨任务。信息基础建设难以摆上议事日程,使越贫困信息越落后的恶性循环长期得不到解决,信息闭塞已经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的瓶颈之一。此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仅降低了人们的信息需求欲望,也削弱了信息供给能力。从地区发展来看,2005年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为60%、24%和16%,并且差距在扩大,人均GDP东部高出全国平均水准58%、而中部和西部不到全国平均水准的70%和55%;这构成了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和速度不强,信息资源建设薄弱的主要原因。

二、发挥后发优势,克服后发劣势,实现西部信息资源建设大飞跃

根据以上的分析,由于后发劣势的存在,要实现西部信息资源建设更快的发展,赶超东部,并使之后来居上,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必须充分认识、分析其后发劣势,并有效地加以利用。

要有一个稳定的制度和开明的政策环境,以及正确并适时灵活的发展战略。这就要求政府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思想,不死守自身的所谓比较优势,而应积极主动地挖潜开发后发优势,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上做文章、下功夫,利用产权制度来调配社会不同主体之间的服务关系,即保证信息的畅通,最大限度地推动信息资源的有效流动和利用。将信息生产者和所有者的利益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考虑。

在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过程中,还应当把对外学习转变成内在的创新能力上。因为后发优势中的技术学习和制度学习存在一种边际报酬递减的倾向,无论学习来的技术还是制度都是外在的,如果不注意转化为内在的创新能力,后发利益将递减为零。因此,从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信息资源建设必须要有经营理念,西部地区应该集中力量,积极寻找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投资方,通过市场机制筹措经费,提高信息资源开发能力,共同研制和开发一系列的特色数据库和书刊最利于发展“西部特色经济”。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已形成了全球性的市场运作机制。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经济互补日益增强;另一方面,“特色经济”愈来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实力,西部经济要从根本上提高市场竞争实力,必须在西部特有优势方面大做文章,这就需要系统、全面、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有关“特色经济”领域的最新信息,这就需要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专门的数据库体系和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同时,还要积极挖掘因特网的经营潜力,把特色数据库和电子书刊的研制开发与销售经营等与因特网技术应用结合起来,惟有这样,才能激活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后发优势,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和建设的速度。

参考文献:

[1]陈龙华:我国西部地区信息资源建设定量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J],2003(9)

[2]朱刚:论电子信息资源的特点与利用.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J],2006(1)

[3]徐仁杏:国外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可借鉴性.呼兰师专学报[J],2000(11)

[4]国家统计局编.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5]王贵彬: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图书与情报[J],2000(4)

[6]邓曦东:论西部大开发的后发优势.湖北社会科学[J],2004.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培植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研... 下一篇:人工神经网络在湖南工业指标预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