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协会的制度困境及改革方向

时间:2022-10-26 01:24:27

行业协会的制度困境及改革方向

一、行业协会的功能和现状

行业协会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合作机制,通过提供集体的规模经济而达到集体效率,同时行业协会提供了一个论坛,成为企业间交流信息和技术的场所,便利了信息、技术、知识的扩散。Doner 和Schneider(1998)详细说明了行业协会对提升经济绩效的各种方式,包括在生产商之间的水平协调,上游和下游企业之间的垂直协调,产品标准的建立和实施以及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培训等。

但是我国行业协会的运作状况却普遍不理想,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据杨宇立(2002)对沪、穗、温州三地区的调查来看,我国渐进推动市场化进程已20多年了,包括行业协会在内的民间公权实践滞后于经济发展。只有部分行业协会特征的所谓行业协会为数不少,但大多数不规范,对企业缺乏吸引力,也缺乏社会公信度。郁建兴(2003)对我国行业协会合法性的缺失作了总结,一是社会合法性;二是法律合法性;三是政治合法性;由于合法性的缺失限制了我国行业协会功能的发挥。除此之外,也有许多学者从政治、法律和社会的角度对行业协会的困境作了分析,但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以集体行动的视角来分析行业协会的困境。

二、行业协会的制度困境

1.行业协会的制度供给困境

首先,行业协会作为一个集体合作组织,它的建立必须要付出制度变迁的成本,但既然制度提供的是一个集体物品,理性人寻求是免费确保自己的利益,就仍然会有制度供给的失败,也就是制度供给的二阶困境问题,搭便车的动机会逐渐削弱组织解决集体困境的动机,这也是民间自发的行业协会数量极少而官办的行业协会数量居多的原因之一。

2.行业协会内部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关系

行业治理的需求是自发型行业协会成立的内在动力。自发型行业协会往往产生于行业危难之际,从而容易获得业内企业的认同。行业覆盖率远高于自上而下型行业协会,但这也意味着触发这种自发性集体行动的要求很高,一般产生在行业遭受巨大损失的时候,其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捐赠,决定了其易受大型企业的控制。如在巴基斯坦Siakot外科手术器械集群,大企业对商会的过分控制曾导致了商会对众多小企业利益的忽视,影响了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在巴西的Sinos Valley鞋业集群中,行业协会 ABICALCADOS的会员数日益减少,按照受访者的说法,它已成为“大企业的俱乐部”,在试图通过商会来加强供应链上垂直合作方面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这种“集体失败”反映了集群内部利益的分歧 (Schmitz, 1998)。

3.合作剩余的界定和分配

集体行动会给参与企业带来各种各样的潜在收益,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之间的集体行动却难以形成,反而存在各种各样的集体行动困境。其原因在于,集体行动给参与企业带来各种潜在收益的同时,也要参与企业承担成本和潜在的风险。大多数市场经济行为主体可以理解为风险厌恶型,所以企业在参与集体行动时都会对这一行为的潜在成本和风险进行评估,而且具有夸大风险的倾向。参与集体行动的企业所要承担的成本和潜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协调和监督成本。行业协会中各企业仍然保持其独立性,所以集体行动虽然较市场交易方式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但不可避免的增加了企业之间的协调成本。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契约的签订确立,由于集体行动所涉及的合作对象往往比较复杂,契约并不能在事前将所有的可能情况都做出规定,所以集体行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事前机会主义行为发生而节约交易成本,但是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和在契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变化,将大大增加企业之间的协调成本。

第二,“搭便车”与激励扭曲。在集体行动中,为了激励参与企业的积极性,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正确度量参与企业在集体行动的贡献,依据各企业对集体行动的贡献分配集体行动的收益。正确度量成员的贡献度是实施分配机制的基础。由于参与集体行动的各企业投入的不仅仅是资金等有形的可以度量的货币,投入要素中还有品牌优势、营销网络、技术能力等无形的和无法用货币正确衡量的要素。而在集体行动中这些无形的要素投入往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企业在集体行动中企业行为也是非常难以度量的。这些因素都大大提高了对成员的贡献度进行度量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有些参与者“搭便车”现象,并最终损害了其他参与者的积极性。

第三,合作剩余界定和分配的成本。集体行动所产生的成果往往是具有公共品性质,这个性质决定了这些成果在产权界定的困难性,如共性技术这样一种集体行动成果,它具有非常高的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它的产权界定非常困难。其价值也是很难直接评估的,因为共性技术对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价值评价,这给合作剩余的分配带来了困难。同时,集体行动成果的分配必须依靠一定机制,是选择企业实际资本投入量,还是对集体行动成果的贡献度进行分配,并且设计一种合理的分配机制本身也需要成本。

三、加强我国行业协会建设的建议

1.政府要鼓励和扶持行业协会的发展

在现阶段,行业协会的发展还不完善,实力也不够强的情况下,还需政府伸出援助之手,“扶上马,送一程”,如意大利政府在1989年通过了第83号国家法律,批准设立公共资金对由8个或8个以上的中小企业组成并且会员费超过250万里拉的商会进行资金支持,政府提供40%的运营成本,而在意大利南部提供60%、并且在最初的五年内提供70%的运营成本,而对每个商会的资金支持总额不得超过1亿5千万里拉;对由25个以上的企业组成的商会不得超过2亿里拉;对由75个以上的企业组成的商会不得超过3亿里拉。除此之外,商会还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如商会在自己的活动中提供的服务所获得的收入免锐。

2.加强行业协会自身的组织管理

健全的组织管理制度是行业协会正常运行的基础。协会要建立健全各种组织管理制度,如会长办公会议制度、理事会议制度、办公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人才、质检等管理办法,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工作制度化、管理规范化。会员必须有权按照商会章程自主完善商会内部的治理结构,包括组织设置,领导任免,财务监督等。鼓励会员参与决策并对行业协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实行民主监督,要规范利益表达机制和维护机制,以确保公平、公正。

3.加强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

行业协会一方面要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有关经营方面的服务,包括咨询服务、员工培训服务、市场调研服务、信息服务、产品展览服务、国际商务联络服务等。协会要利用自身的非正式网络和正式网络收集各种信息,主动了解企业的服务需求,并确保服务的实效性,使服务对企业确实有用,把服务做到企业最需要的地方,并预测企业未来的服务需要,使服务具有前瞻性。行业协会只有通过真心、热心、贴心的服务才能换取企业的信任、支持并支付会费。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实际上是本行业中的所有企业根本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代言者,应是维护行业内企业获得更好发展的“维利者”。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立法机构或政府反映本行业企业的总体利益要求及愿望,并以民间组织的身份参与国家有关法律及政策的讨论和制定,甚至应参与到政府同别国政府所进行的双边及多边贸易协定的谈判等活动中去。

4.处理好行业协会与大企业的关系

大企业因为在集群的竞争中,在技术、资金、产品开发上具有优势,其产品也是经常被仿冒的对象,因此大企业对建立行业协会,维护竞争秩序具有更为强烈的需求,大企业往往作为制度供给的“第一行动集团”,对行业协会的建立功不可没。但在实践中,要防止行业协会被大企业所掌控,成为大企业的俱乐部,龙头企业对行业协会进行家族式管理,行业协会内的龙头企业“挟天子以令诸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将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协会内所有企业的利益,实行专制管理,防止行业协会成为某些大企业家捞取政治资本和寻租的场所和桥梁。如温州市服装商会在《章程》中规定:“本会会员不论其企业规模大小,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力与义务。”但在实践中,因不同的企业自身的实力和所拥有的社会关系资源不同,从而权力也会不同,如何平衡各方的权力仍是实践中的一个难题。

要保证商会的有效就要把商会做大,有影响力并且让企业成为直接或间接的管理者,如果大企业退出商会,商会就有失去其影响力,但如果大企业认为集群的发展不能为其带来利益,他们的利益与集群没有联系在一起,他们也不可能去推动当地商会的发展。所以,在协会中,要平衡好大企业与众多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基于GIS的秦皇岛市旅游信息系统(QTIS)设计研究 下一篇:中国移动的服务模式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