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时间:2022-10-26 12:24:26

巧用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摘 要: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基本手段之一。最近几年,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掀起了一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热潮。应该说,合理地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有效地实现优势互补。当信息技术巧用于数学学科,原本囿于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仿佛插上了“翅膀”,数学课堂因此“活”了起来。

关键词:应用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学科整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信息技术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数学课堂,数学教学也因与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整合而得到优化,数学学科的应用范畴得到了空前的拓展,这使得课堂越来越生动、越来越精彩。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如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让数学学科“活”起来,下面我就此方面内容谈一些做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整合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我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时,我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内容,丰富了学生学习时的情感体验,创设了主动学习的情境。

例如,在教学小学低年级“时、分、秒”的认识和计算时,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动画再现钟表走动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如,时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并以此引导学生思考:一小时等于多少分?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这一系列问题既形象、直观,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又如,在进行《相遇问题》教学时,我借助动画演示相对而行,让学生在感性的动画世界中进一步体会日常生活中的相遇问题,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在这些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注意力被有效地吸引。同时,亦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利用多媒体呈现活泼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动手的欲望,实现学生由理论知识到实际运用的转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要素。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后的一个极大优势,就在于能围绕四要素服务,改变静态、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交往合作的环境,实行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网上交流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并将此作为激发学生交流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同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需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

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时,我就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创设“几何画板”,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各种图形。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一些功能,把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实际进行验证,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几何画板”的妙用还不止这些,在教学《认识图形》中的《图案欣赏》一课时,我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去设计,这更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全面、更方便地感知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了对这部分知识体系的建构。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而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数学探究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中的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亦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可实现对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最有效的准备,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下面,我以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做法。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对生活中的有规律现象已有一定的感知,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收获知识、发展能力呢?为了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需求,我运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构建出开放式的学习平台。在《认识规律》一课的“涂珠子”教学环节中,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的个体认知差异以规律的多样化形式呈现出来,进而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引发学生的相互对比与自我对比的体验,从而获得提高。

又如,在《应用规律》一课,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美化校园”这一共同的任务,在小组内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形成小组的互团队模型,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培养的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小组内的互动,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对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之后,再通过小组与全班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去领悟与意会。

给我更多启迪的是我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的《年、月、日》一课的教学。在教授本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展示太阳、月亮、地球三颗星球运行的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转一周是一日。形象的动画把学生带进了奇妙的宇宙,感知了年、月、日的来历,同时,学生对年、月、日的其他知识也产生了疑问。接着,我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观察月份的不同:有的月是31天,有的月是30天,而有的月又只有28或29天。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学生还可以打开资料库进行知识查询,自己去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利用计算机进行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学生最终自主探索出闰年和平年的概念。不仅如此,学生进一步尝试探索闰年的计算公式,并根据随机题来验证自己总结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有不少学生还根据需要,利用网络在“知识扩展”中了解到我国农历知识和世界上关于年、月、日划分的一些知识。这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课,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更好地完成自我构建过程。可见,用多媒体演示诱发了学生学习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巧妙整合后,其所具有的优势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巧妙融合后,开放式的教学平台,为学生的互动交流创造了条件。使教学不仅仅只是体现认知、探究、交流、决策的过程,同时展现了学生交际与审美的过程。

四、“学以致用”——“人机交互”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化”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他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才理解得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联系。为此,我并没有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把它作为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尽可能应用软件资源,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热情,让学生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学情,我在学生中积极推广“人机交互”的数学学科预习方式。

“人机交互”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对数学学科传统预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由之前单一的自学例题、质疑问难的预习方式转化为多元化的预习:不仅能够自学例题、查找相关题型了解算理,而且能够通过网络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更能够通过百度等网络平台质疑求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快乐的,也是没有生命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情感的“生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地理解新课标理念的内涵,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在探索数学的乐园里。而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当信息技术巧用于数学课堂,数学知识仿若插上了“翅膀”,数学课因此而“活”了起来!

曾在给学校教师上示范展示课时,有人评价我的数学课是“能开出花儿的数学课”。我想:这也许就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巧妙整合后所散发出的无与伦比的魅力吧!与信息技术整合后的数学课,正像明媚的阳光,照亮了课本上的知识、照亮了数学课堂、更照亮了学生困惑的眼睛;整合后的数学课,正像朝气蓬勃的少年,让我们以日常教学为平台,用交流研讨后的思考、用开拓创新的精神,让这些“少年”欣欣然成长在“课改创新”之路上吧!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附属小学)

上一篇:解决问题策略点滴谈 下一篇:浅议引导型教学法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