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时间:2022-10-25 11:45:24

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小麦黄花叶病,以前只在个别地区零星发生,不是主要病害,故一直没有引起农民和农技人员的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耕作制度及小麦种植品种的改变,该病在黄淮海麦区发展迅速,并逐步扩展到其他许多地区,成为当前导致春季小麦黄苗的主要因素之一,发病严重地块病株率在90%以上,减产50%以上,小麦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一、发病规律

小麦黄花叶病是由小麦黄花叶病毒或中国小麦花叶病毒单一侵染或复合侵染所引起的病害,对小麦的为害程度与小麦品种、耕作制度、气候条件、播种时间相关,一般导致小麦减产10%~30%,严重时可达70%,甚至绝产,该病的寄主范围较窄,仅限于小麦属的十多个品种,主要感染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参考山东农业大学魏姣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病菌主要靠病土、病根残体、病田水流传播;也可经病株汁液摩擦传播,但对发病影响不大。小麦黄花叶病毒和中国小麦花叶病毒的自然传播介体都为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它是禾谷类植物根部表皮细胞内的一种弱专性寄生菌,病毒在其休眠孢子囊内越夏,小麦秋播后随孢子囊萌发传至游动孢子,当游动孢子侵入小麦根部表皮细胞时,病毒即进入小麦体内进行再侵染。土壤中带毒的休眠孢子囊抗逆性极强,能够在土壤中存活20年以上,可随耕作、流水等方式扩大为害范围。该病在麦苗3叶1心期以前易带毒侵染但不显症,翌年麦苗返青阶段开始发病显症(黄淮海麦区一般2月中下旬气温回升后开始表现症状,3月上中旬是发病盛期),病情发展的适宜气温为8~15℃,气温达到20℃以上时停止发展。小麦感病后,一般减产10%~30%,严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二、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叶片黄化,植株矮小,分蘖减少。苗期发病小麦植株先在心叶上呈现褪绿或坏死梭形条斑,与绿色组织相间,呈花叶症状;进入返青期后,心叶花叶症状更加明显,有的心叶伸展不开、扭曲;拔节后下部叶变黄枯死,严重者甚至主茎也枯死,中部叶片出现大量黄绿相间的斑块、条纹,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分蘖减少。该病发病突然,发展较快,对小麦生长发育十分不利,轻者主茎尚能成穗,重者整株不能拔节抽穗。田间一般开始点片发生,随耕作或浇水向四周逐步蔓延,未做任何处理2~3年后,严重者蔓延至全田发病。

三、易发病的主要原因

1. 毒源较多。前些年小麦黄花叶病只在个别地区零星发生,不是主要病害,没有引起重视。近几年来随着机械耕作和水流蔓延,病田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并且由于农事机械的混合使用,存在多数村镇交叉感染的情况,再加上农户田间管理粗放,麦苗瘦弱、抵抗力差,造成小麦黄花叶病向四周蔓延迅速,带有该病的毒源因此增多。

2. 气象因素。麦播后的土壤温湿度及翌年小麦返青期的气温是影响此病发生的关键因素。麦播后气温低,土壤湿度大;小麦返青拔节后如遇春季气温回升缓慢,田间湿度大,温度适宜(8~15℃)且持续时间较长,则有利于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加重了该病的发生。

3. 小麦播期早,播量大,管理粗放。土壤地力差、基肥不足、早播滥播容易造成冬前麦苗瘦弱或旺长,抗病、耐病能力降低;早播的麦田土温适宜有利于土壤中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侵染;麦苗返青后管理粗放,措施不到位,农事操作不规范等,都容易引起该病的发生及蔓延。

四、防治措施

目前对小麦黄花叶病缺乏有效的防治药剂,杀菌剂和化学试剂对其防效甚微,但气温超过20℃病害可自行退去,并且病害的发生与品种关系密切,不同品种发病程度在田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目前主要采取选用抗病耐病品种、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综合防治等措施来减轻为害,挽回损失。

1.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综合分析山东省农科院2013~2014年两年的试验结果,山东省大田常规种植的不同品种小麦对小麦黄花叶病抗性情况见附表。

2. 轮作倒茬。轮作倒茬是防治土壤传播病害的关键措施,通过与非寄主作物油菜、大麦、马铃薯、蚕豆等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可改变禾谷多黏菌的生活条件,达到减少病原菌、减轻病害的目的。

3. 加强田间管理。对老病田要加强田间管理,深耕灭茬,多施腐熟的农家肥,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抑制病菌的滋长; 设法切断带病残体、病土、农业机械等传播途径;小麦适时晚播,避开传毒禾谷多黏菌的最适侵染时期;苗期合理控制土壤水分,避免水分过多对带毒游动孢子随水流传播有利;翌春早中耕划锄提高地温,早追施肥料(一般追施尿素5~8千克/亩)补充营养,增强植株个体的抗、耐病能力;在底墒适宜的情况下最好适时晚浇返青水,返青水可放在清明节前后来浇,避免持续低温和水流有利于病菌显症传播。

4. 综合防治,减轻为害。对已经发病的麦田,Y合追施适量速效氮肥,同时喷施20%吗啉胍・乙铜100克或2%菌克毒克200毫升,加生长调节剂芸薹素内酯10毫升,加叶面肥磷酸二氢钾100克,对水30千克均匀喷雾,或用代森锰锌200倍液灌根,既可促进病苗快速恢复生长,加速苗情转化,又可降低病毒活性,减缓病情发展,降低为害损失(参考山东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创新团队2012的《工作简报11》)。

上一篇:河道险工治理技术与护岸工程探讨 下一篇:苏州市学龄前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知度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