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说明文阅读教学漫谈

时间:2022-10-25 11:41:36

科普说明文阅读教学漫谈

[编者按]科普说明文在小学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课文的教学,固然要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但作为语文教材的文本。科普说明文的教学首先要姓“语”,不能失去“语文味”,同样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首要任务。换言之,科普说明文教学要正确处理科学知识、说明方法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师不能将这类课上成科学课或者说明方法的讲座课,《语文课程标准》对此类阅读教学的要求也是“阅读说明性文字,能抓住要点,了解文字的基本说明方法”。那么,具体的操作应该如何进行呢?这次的备课专辑我们不仅邀请了安溪县实验小学的刘玉楷老师阐述科普说明阅读教学的策略,还组约了小学各年段的科普说明文教学设计,同时还有科普说明文教学案例的诊断、剖析。希望能对广大语文教师有所启发。如果您有感兴趣的话题,请联系栏目编辑。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如何指导,应在哪些主要环节下功夫,是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坚持以整体把握为准则指导解读,以语文素养为目标指导整合,以语言文字为重点指导学习是提高科普说明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可靠保障。下面仅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部分科普说明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以整体把握为准则指导解读

解读科普说明文教材应从文本特点、学段目标、编者意图三个方面来整体把握。如果说文本特点是整体把握教材的根本,那么学段目标就是整体把握教材的依据,编者意图就是整体把握教材的关键。

1 文本特点。科普说明文的特点是该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本质内涵,解读科普说明文就要走进文本,把握好用好教材的本质内涵。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科学知识、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文章。它包括科学小品和科学说明文两种,其特点大致是:说明的内容具有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说明的方式具有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说明的语言具有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

2 学段目标。解读科普说明文还要走出文本,用好教材的阅读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根据三个维度设计课程总目标,并以“阶段目标”作为各学段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加以落实,体现了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参照“阶段目标”的阅读要求,学习语言文字承载的内容,应由第一学段的了解词句意思,至第二学段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再至第三学段的抓住要点。学习承载内容的语言文字,应从第一学段的感受语言,到第二学段的体会词句表达。再到第三学段的领悟文章表达。

3 编者意图。解读科普说明文要超越文本,把握好教材的价值取向。人教版教材自一年级下册开始,均以专题单元的形式组编教材。在解读过程中,应注意同一种文体出现在不同的册次和不同的专题,体现了编者的不同意图和教师使用教材应有的不同价值取向。使用教材的价值取向包括基本取向和主要取向,前者侧重于学习知识,后者侧重于培养能力。

如四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编者的意图是“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前一方面的意图从科普说明文的角度提出了教学该组课文的基本取向,后一方面的意图则指出了教学该组科普说明文应把“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作为主要取向。

再如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以“学习说明性文章”为专题,编者的一个意图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是该组科普说明文基本的教学取向。而另一个意图“让学生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则是教学该组科普说明文的主要取向。

二、以语文素养为目标指导整合

科普说明文的阅读教学目标,不能只定位于学习文本所承载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应该从提高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在内的语文素养的高度和广度来确立。因此,科普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必须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指导整合,只有加强整合。才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 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

人教版语文教材各专题单元均以包括课例在内的若干版块构成,各版块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专题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中,除了版块之间的整合。还有课例之间的整合。如四年级下册第三组教材是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的科普单元。教学该组4篇课例就应从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人手,做好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在文本内容上,精读课文《自然之道》和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中的《“打扫”森林》都是讲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精读课文《蝙蝠和雷达》和略读课文《大自然的启示》中的另一篇短文《人类的老师》则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的启示――研究大自然、研究生物,有助于人类的发明创造。教学该组课例,一方面可以重组课例顺序。按“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的警示”整合精读课与略读课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对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比较联系,整合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说明方法,增强学生领悟表达、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整合

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习空间,增强语文实践机会,不仅是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科普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课内与课外的整合。

一是课内学习与课前预习整合。利用课前的预习收获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普说明文,可依据下表所列,利用课前预习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课内交流、展示等形式进行整合。

二是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整合。用课内学习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组科普说明文,可根据下表,对该组课文的内容和综合性学习要求进行整合,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

3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是语文教学中学科整合的出发点,也是语文教学中学科整合的归宿点,整合只是教学手段,并非教学目的。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学科整合,必须坚守整合的主体学科是语文的阵地,其他学科只是整合的客体。科普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学科整合,要依据文本的内容,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把握好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点,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如教学《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先让学生交流上网的经历或对网络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文本介绍了互联网哪些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可与科学学科整合,把科学课中有关实验的步骤整合到文本学习中来,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大自然发怒的时候》(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的单元主题整合,增强学生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以语言文字为重点指导学习

简而言之,语文即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科普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操陶冶。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文本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说明方法,并通过实践性学习,习得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在科普说明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依然要坚持以学习语言文字为重点。

1 感受语言文字,理解表达

阅读教学必须坚持以读为本,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科普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当然也要坚持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叶老说过:“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那么从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看,首先就应落实在引导学生把说明文读明白的层面上,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即通过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包括文本所说明的对象、知识、事理、特征等。而非以教师的分析来告诉学生,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组科普说明文,可以采用以读促悟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在初读课文环节。先让学生读读拼拼,引导学生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让学生读读说说,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精读课文环节,先让学生读读画画。引导学生抓住感受最深的语句;再让学生读读议议,引导学生交流感受最深的语句及自己的感受。

2 赏析语言文字,领悟表达

科普说明文的阅读教学,还应落实在引导学生弄清楚是怎样说明白的层面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在这个教学层面上,应注重从领悟表达方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文字。

从赏析语文文字表达方法的角度,应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具体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把意思说明自的。从赏析语言文字表达效果的角度,应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运用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

如教学《太阳》,可结合学习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赏析过渡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理解句子承上启下的表达作用。进一步了解文本说明的顺序。再者可通过读读画画,找出文本中列数字、用类比、作比较、打比方的语句进行赏析,领悟文本采用的说明方法,进而通过比一比、议一议赏析语句中的重点词语,领悟文本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等特点。

3 运用语言文字,学会表达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科普说明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迁移文本的表达方法,或让学生说一说,或让学生写一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习得说明的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准确性、生动性和灵活性。

所谓“恰当地迁移”,就是要依据课标中的“阶段目标”要求,把握好表达方面的要求。从表达的形式而言,第一学段应以口头表达为主,第三学段应以书面表达为主,第二学段则可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从表达的内容而言,则可从第一学段的几句话。到第二学段的整段话,到第三学段的分段表述。

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说明文,可采用课中小练笔或课后结合习作要求,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建筑物,引导学生自主运用文本中所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写出建筑物的特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者单位:安溪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老师的笑脸哪儿去了 下一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