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时间:2022-10-25 11:34:28

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在日常实践过程中,我们都曾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讲清了所有知识点,技能练习也认真讲过、练习过,可学生掌握的效果就是不近人意。于是有的教师便把此现象归因为现在的学生浮燥、懒散,不爱学习、不用功等,深究问题的结症在于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态度:即没有真正认识、理解学生――讲请不等于听清,听清不等于会做,会做不等于做对,做对不等于会用。

一、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如果说,教师在认知方面的诸能力,主要决定其能否有效地塑造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相应的技能、能力的话,那么,教师的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便决定其能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如前所言,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此必须做到:

1.教师对学生要持尊重理解的态度

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情感的标准来看、听、接触、谈论学生,并产生相应的体验。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能使教师摆脱固定的先入之见,能够容纳学生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思想与情感、价值观念等等,尊重的态度构成了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善于体察学生:知道学生的困难、情感或需要并作出情绪反应。以便使教师超越学生表面的水平作出更深入、自发的反应,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学生。教师要善于移情理解 。移情作用中有两种状况应引起注意。首先,教师一定要能够体验到学生当时体验到的情感,这种体验在方式、程度以及对个人的意义上都相同。移情作用是一座暂时的桥梁,它将师生的目的、看法和情感连结起来,并且使他们在教育情境中相遇时建成一个统一体,移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双方。

2.重视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情感是一种力量,它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心理催化的作用。

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畅、很轻松;当我们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喜欢哪一位老师,就会对这位老师所担任的课程感兴趣;不喜欢哪一位老师,就偏不好好学习他所教的课。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是一种感情迁移现象。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无论性格多么怪、多么偏激的学生,我都能随时注意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尽可能发现其在学习方面的闪光点。比如,发言声音洪亮,作业写得工整,成绩有所提高等都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批评时考虑场合,注意语音的适度,特别要尊重事实,使之心悦诚服。对待差生与优生,学习上要求不同,但态度一样亲近。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李洋同学只得了45分,后来经过多次谈话,使他渐渐地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信心也足了,课堂上积极发言,而且常得到鼓励和表扬。他说:“以前我不愿上学,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只是个观众,多半是看热闹,现在老师喜欢我,我也喜欢老师,慢慢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他随着兴趣的产生与保持成绩也渐渐提高,学年期末考试获得了90分的好成绩。同时由于老师对他智力的肯定和能力的相信,其他各科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行为表现也有很大的进步。

3.教师对学生要有唤醒赏识的态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早就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唤醒意味着正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永不言弃。因为那些不懂事的、只知调皮而不愿意学习的学生,甚至那些一意孤行、不思进取、不愿意接受教育的学生,都是暂时“睡着了”的学生,他们一旦醒来,就是懂事的、渴求知识的、奋发向上的学生。唤醒需要用赏识、鼓励来持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而不是讽刺、打击、渐渐抛弃。我以前教过的班级有一位被认为“问题生”的学生,在班主任老师和我近两年的教育中,利用师生共读共写、持续的激励,最后中考取得了班级第一名的好成绩。

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就不能生长。”我在对学生亲切和蔼的同时,根据教学学科的特点及时对学生的每一步思维过和做出积极的评价,力求对学生的一点一滴都有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表扬来诱发学生的兴趣。如平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经常用到“表扬”、“你真棒”……这样的词语。经常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这样说:“你的前面回答得多好……请再想一想,继续往下说。”“这一步你是答对了……”当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时,我表扬他:“声音真响亮,老师很喜欢。”而当学生回答的声音很小时,我会鼓励他:“你回答得很正确,如果声音能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就这样在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及时鼓励,遇到困难时教师真诚帮助,出现错识时循循诱导予以纠正,要使学生感到老师和大家在一起想,一起学,老师是他们学习中的伙伴,而不是领导者、指挥者。在这样的肯定和表扬声中,对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学生不但十分容易接受,而且会成为推动学生深入学习和促进思维发展的动力。既保护和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和尊敬。从而既促进了教与学的“同频共振”,也促进了师与生的“情感共鸣”。保持这种愉悦的学生情绪,为优化课堂教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由此也说明了教师教学态度对学生的深刻影响。

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有许多问题吸引着我,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则是教师的个性问题”,“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因此,教师的风格一旦和学生的个性培养联系起来,就显示出其不可忽略、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风格的观点,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不是在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而是人际关系、情感态度。他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对经验开放、保持生活充实、信任自己的机体、有自由感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发现自我、成为自己,塑造个性、优化发展。

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风格,要善于发扬自己之长,形成和保持个人教学特色。从教学实况来看,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激情洋溢,那么,就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备课讲课中大胆地备出情来、讲出情来,点燃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诗一般的意境中得到陶冶教益,从催人泪下的情感中受到洗礼。有的老师沉着稳健、明思善辩,有的老师细腻入微、长于诱导,那么,讲课时,便可以娓娓点拨,启发学生探幽寻微,发现真谛,在课堂上不断变换提问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荡学生的心灵,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有的老师擅长旁征博引,妙趣横生,那么,就应以知识性、趣味性、条理性相结合,让学生倘佯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教学实践,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学风格在知识经济时代更为重要,教师应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教师的教学活动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以学论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全人”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特别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加以确认。此外,教师政治思想素质的优劣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取向、态度和教学效益,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才能建立威信,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学生,这是形成教学风格的有力保证。

教学风格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师应掌握教育学、教材教法理论、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理论等学科知识,自觉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明确教育目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组织管理好课堂教学,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一个教师应具备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各门学科知识,能汲取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并有机地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提高,从而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知识修养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能否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工作,也关系到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教学风格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多年来,在教学中,我坚持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体会到了态度与形成自己风格的效应和甜头。既培养出了大批尖子生,又使中等生和差生有了很大的提高;既教书又育人。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满意。

上一篇: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认识和思考 下一篇:浅议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