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急诊溶栓34例分析

时间:2022-10-25 09:26:43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急诊溶栓34例分析

[关键词]脑梗死; 溶栓; 尿激酶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16x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升高,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中老年人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的常见原因。早期的溶栓治疗的目的是再通闭塞的血管,从而恢复血流,降低患者脑部神经功能损伤。我院急诊近年来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1]患者实施了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临床上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选择自2008年 6月 至2011年4月于我院急诊的脑梗死患者7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37~74(57.12±10.56)岁,平均62.7岁,发病时间平均2.9小时。对照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38~75(56.34±10.23)岁,平均63岁,发病时间平均2.8小时。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病例纳入标准:(1)CT或者 MRI无早期大面积梗死影像学改变,排除脑出血;(2)脑损害持续1小时以上且发病6小时以内;(3)年龄18~75岁;(4)意识清醒;(5)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应在 5~22分范围内;(6)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病例排除标准:(1)大面积脑梗死;(2)血小板数180mmHg,舒张压 >110mmHg;(6)严重肝肾功能异常;(7)已口服抗凝药,且 INR>1.5;(8)48小时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 (9) 妊娠。两组间的发病时间、年龄、病程及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患者经急诊医师判断为急性卒中者,急诊常规快速检测血糖、电解质、血常规计数、凝血功能全套、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并行血压、氧饱和度监测,进行NHISS评分。初步考虑有溶栓指征者开通卒中绿色通道,急诊头颅CT检查,再次确认有无指征,有指征者经家属同意后使用丽珠制药集团生产的尿激酶在急诊进行溶栓。溶栓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胞二磷胆碱+奥拉西坦)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对照组不予尿激酶溶栓治疗,仅给予常规治疗。溶栓组用0.9%的生理盐水40ml加尿激酶 100―150万U(体重少于50kg及年龄大于70岁者剂量为100万u,体重大于50kg剂量为150万u),微泵静脉注射半小时使用完毕。动态监测心电图、血压变化及临床症状,如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恶心或呕吐,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并行脑 CT检查,溶栓后观察半小时如病情稳定给收住入院。按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溶栓者24小时后给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给予相对应的降血压、降血糖等治疗。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密切观察病情.监测血压,如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应增加血压监测次数,并给予降压药物;溶栓者给予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前复查颅脑 CT。

1.3 统计学处理:根据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标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对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两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 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

P

结 果

入院时溶栓组和对照组的 NIHSS评分分别为13.04±5.86和 13.24±5.38,两组评分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住院治疗后24小时,两组评分分别为3.70±3.28和 8.2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 论

溶栓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目前认为有效抢救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 4.5小时内或 6小时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美国FDA推荐用药,是首选药物,但该药价格昂贵,在很多地方门急诊还未列为医保,特别是基层,因此使用受到限制不易推广,而尿激酶费用低,容易接受。对于发病6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不能使用 rtPA可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1]。缺血性卒中的及时评价和诊断极为重要,急诊建立有效的通道和程序以迅速识别和评价可能的卒中患者,医师的评价、诊断性检查 (包括神经影像学)和联系神经内科医师应同时进行。几项研究证明,致力于卒中诊治的急诊科医生可以正确地识别和安全地治疗卒中患者[3]。由于缺血性卒中溶栓时间窗很短,病人来院后又需要头颅CT及相应的血液检查,因此真正能够溶栓的病人所占比例就很少,据我们统计约占3-6%左右。在“时间即是大脑”的观念面前,对有条件的病人如何尽快的开展溶栓是重中之重,根据我们的经验,急诊溶栓比住院后溶栓能提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

本研究表明,脑梗死早期患者通过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尿激酶被认为是一种较理想的溶栓药物,通过分解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增强纤溶系统活性,溶解血栓[4-6];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循环等机制发挥作用。但尿激酶在体内的半衰期很短,只有20-30分钟,有效期短,在抵达血栓内部时药效已有减弱,其溶栓的效力也相应减弱,致使部分患者溶栓无效。由于尿激酶纤溶活性呈现较强的剂量相关性,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出现出血并发症几率相对较高[7]。有研究认为体重少于50kg剂量为100万u,体重大于50kg剂量为150万u,较符合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剂量个体化原则,同时也减少了溶栓后出血等不良事件的风险,降低了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医疗费用[4-5]。本文显示急诊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且操作简便、快速,适于基层医院推广使用,但应严格掌握溶栓适应症,药物剂量要个体化,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和取得满意的疗效 。

参考文献

[1] 陈清棠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协作组[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4):210-213.

[2]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J].2007,7(3):217-256.

[3] Morgenstern LB,Lisabeth LD,Mecozzi AC,et al.A populationg-based study of acgte stroke and diagnosis[J] .Neurology,2004,62(6):895-900

[4]Wei G,Ji X,Bai H,Ding Y.Stroke research inChina[J].Neurolo Res,2006,28(4):11―15.

[5] 李文武,李志宏,武豫冬,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 34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3):56―57.

[6] 袁亮方,姜国晶,张超,等.小剂量尿激酶与降纤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对比性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9,30(4):27― 29.

[7] 田明君,刘力学,燕飞,等.小剂量尿激酶对进展性脑梗死治疗作用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122―123.

上一篇: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吹响春日瘦身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