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分组教学法的应用

时间:2022-10-25 09:21:21

信息技术教学中分组教学法的应用

摘 要:分组教学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

关键词:分组教学特点;优势及方法;信息技术

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讲求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要随之改变。如今,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中的必修课,我们要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上下工夫,以学生小组为基本单位,系统地利用网络互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

一、分组教学的特点

1.小组成员之间要有合作意愿,真诚配合。因为组内成员的表现不但关系到自己,还会影响到整个小组,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努力,共同提高整个小组的成绩。

2.小组成员相互之间协调合作,积极地沟通互动,解决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意见与冲突。并分享彼此学习的心得,这个过程不但教会学生怎么学习,怎么实现目标,更多的是体现了学生的情感,道德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到学会与人交往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二、分组教学的好处

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不仅达成个人绩效,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独立寻找相关资料,通过自己阅读与分析后,小组之间互动、分析讨论,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进而构建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得以顺利地完成。不仅如此,小组的分工合作还体现了平等原则,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此外,小组成果评比展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

三、分组教学的具体做法

1.合理科学的分组

这是合作学习达到良好学习效果的基础,小组成员必须使他们感觉自己有事可做,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力。那么,合作学习小组怎样进行分组呢?分组时应该考虑到性别、能力、性格和兴趣爱好这些方面,同时也要按照差异搭配的原则,尽量使组内成员形成互补的格局,取长补短。

2.确定组长和组内成员的分工

合作学习过程中要设组长,这样可以协调组间成员关系,有效组织小组活动,综合小组成员的意见。但如果是对一些简单明了的学习任务,就不需设组长。在合作学习中设置组长的情况下,组长人选又可采取固定制和轮换制,组长是这个学习团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和其他组员又是相互合作、相互督促的关系。组内成员的分工一般分为记录员、协调员和汇报员。

分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分组教学法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有待于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爱生.高中新课程推进中的的难题解析[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0-08.

[2]龚雄飞.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06.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沙湾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浅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创作力的培养 下一篇:一万个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