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中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时间:2022-10-25 09:12:44

在研究中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一、教育科研――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的一个宏大的跨世纪的系统工程。对于基层学校来说,要做的是四件事情:学习新理念、形成新思想、实验新教材、实践新教法。想要做好这四件事,值得研究的具体问题实在太多了。经过几年的课改实践,大家有切身的体验,有各自的看法,有许多的困惑,也有说不尽的感慨。我们在改革的实践中有惊喜,有沮丧,走过弯路,也发现并提出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理解上的偏差,有的是实践中的曲折,有的是课程标准的缺欠和不够完善所造成的,有的则超出课程改革本身而涉及课改的外部环境。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课程改革没有一条能够绕开现实问题的捷径,我们的任务是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迎着困难上。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也是最后和最佳的裁决者。因为教师是改革理论的执行者,教师的实践活动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自然地、自动地做一个合格的实践者和裁决者。课程改革需要科学教育理念武装头脑的、有思想、有探索精神、有创新能力的实践者和裁决者。学校校长和教学一线的老师是辛辛苦苦的行动者,但进行课程改革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行动者,一个照文件办事的执行者,一个等待新的教学模式出现的模仿者、操作者。要走进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就不仅要学习、研究新的教育理念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而且要分析、研究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仅要逐步改革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且要不断反思和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或不良倾向,还要养成研究的习惯,掌握研究的方法,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是一种幸福。”这样做,不仅会有利于带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观察问题角度的转变,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会让我们体验到思考的快乐、钻研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这是一种较高的教育境界,是一种幸福的生命存在。现在,迫且需要的是让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在教学一线、在校长教师的身上真正地结合起来,催生出一大批研究型的校长和研究型的教师,从而产生出巨大的教育生产力,推进课程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好这些事情的必由之路就是认真地、切实地开展校本教研。

二、校本教研――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教育研究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哲学理论研究,即在世界观的高度和思想方法上对教育现象进行理论概括和哲学抽象,对教育活动具有一般的普遍的指导意义。第二个层次是决策支持理论研究,即关于教育宏观决策、规划、预测方面的理论研究,是为制定政策、规划提供参照、依据和支撑的理论研究。第三个层次是基础应用理论研究,即为解决教育实践第一线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问题而进行的理论研究,其目的在于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理论指导,并在活生生的教育实践中发展教育理论。校本教研属于教育研究的第三个层次,即基础应用理论研究。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为研究的主体,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状况改善的研究活动。开展校本教研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本教研的研究内容包括两个大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德育研究和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第二个方面是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又分作两个部分,一是一般性研究,例如: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研究教法,开发课程资源等;二是专题研究,即围绕某一方面或某个问题进行研究,例如:教学策略、学习方式、教学评价、考试研究、信息技术等。

校本教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校本教研的选题来自教育教学实践,直接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相关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2.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本校教师,校本教研的开展将会直接促进本校教师研究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3.校本教研要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体现研究的基本要求,保证校本教研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4.校本教研的实践意义在于用研究的结论改进、完善学校的各项工作,规范、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5.校本教研成果的呈现形式为教学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专题著作、优秀案例等。

校本教研的组织形式有两种:一是由学校组织进行的研究活动;二是教师个人以学校教育教学为内容的研究活动。学校组织的研究活动可吸纳不同人员、组成各种研究体来合作完成。例如:学校全体或部分教师的结合体、校长与教师的结合体、教师与大学教师或科研人员的结合体、教师与教研员的结合体。这些结合体的组成都以本校教师为主体。

三、课题研究――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

课题研究是针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问题所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培养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课题研究的特点

1.有一定的研究专题;

2.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研究队伍;

3.需要履行申报及立项审批手续;

4.开题时要制订实施方案;

5.实施方案完成时要撰写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

6.结题要通过权威部门的成果鉴定。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学校课题研究属于基础应用理论研究。基础应用理论研究一般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所谓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就是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和可观察的现象;是可重复的、定量的,它一般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所谓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就是个性化的、主观能动的研究;展示个人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识;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互补、整合;是不可完全重复的、定性的,它一般适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

学校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指的是实践者在行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进行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以期引导、改进和评价自己的决定与行动。“行动研究”理论认为实践者即研究者。这一观点不仅有助于改变实践者对于研究理论的期待和对于纯经验的依赖的状况,而且重视调动和发挥实践者的研究积极性,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行动研究的最佳途径是实践与反思。实践,就是从实际出发、为教学服务。理论来自实践,又给实践以指导。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前提条件是参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感知、积累素材、发现问题,然后才能通过思考、研究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具有普遍的意义。反思,就是在研究基础上的自我评价,是基础应用教育研究的基本形式。基层学校教师不是专业的科研人员,但搞研究也不是职业之外的事情,而是必需的职业发展。一线老师更擅长的是讲故事,写案例,原原本本地呈现教育教学事实,站在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这就是研究。把好的做法、有效的做法、成功的做法理论化,总结出来,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这是教学反思最大的价值。这件事情做好了,对于完善教学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行动研究”的基本程序是:描述教育故事―分析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理论框架―提出改进办法。

四、当前研究的重点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工作的重点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不管搞什么课改,关键都要搞好课堂教学。按照这一判断,课题研究自然应该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对于课堂教学的关注和研究,应该在时代的、文化的、生命的大背景上去进行,应该从教学技巧的层面提升到教育理念的高度去认识,把构建生命课堂、人文课堂、和谐课堂、绿色课堂作为奋斗的目标。因此,课题研究不能就事论事,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否则,就会在具体事务中纠缠不清,而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围绕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

1.研究语文学科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指的是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教学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艺术。 教学策略注重于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情绪调动、节奏调控和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和利用。教学策略的实施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过程不仅是动态的,而且是多变的、不可完全预设的。教学策略没有“模式”,只有艺术――教育的艺术,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的特质,决定了它的教学策略应该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厚的情感色彩,灵动的个性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2.研究语文学科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融合了包括理念、兴趣、意志、思维、方法、技巧、策略、情感、性格等在内的诸多因素,而形成为一种品质性的东西,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变量,对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语文学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个性化的语言运用决定了语文是一门“感性”大于“理性”、“感情”大于“思想”的课程。语文学习更多地要依赖于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和反复实践。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追求“标准答案”的学习方法,对语文学习是十分有害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应该倡导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个性化的阅读写作。

3.研究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学活动的视野扩大了,资源丰富了,形式多样了,生动形象了,多姿多彩了。但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追求激活思维而不是限制思维,追求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而不仅仅是形式的变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是:一目了然,有助理解;创设情境,锻炼能力;减轻负担,提高效率。

4.研究语文教学的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中国语文教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到了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与西方教育思想相融合,产生出中国式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和行为规范,其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便是叶圣陶先生。叶老先生关于“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教诲,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并且与新课程理念高度一致。对于祖先留下来的语文教育宝典,我们不是研究透了,认真实践过了,而是做得还远远不够。由于应试教育的蹂躏,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已经被挤兑得所剩无几。语文课程改革应该呼唤优秀传统的回归,而不能把“已有的”“过去的”统统“革”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学习要注重积累、领悟,其实传统语文教育最看重就是阅读、吟诵、揣摩和感悟;倡导教师、学生要成为对话者,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和探讨,其实一部《论语》就是师生对话的典范。这些优秀传统,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下,都会成为我们的财富,成为新时代进行创新和发展的基础。

5.研究语文教学的评价问题。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要坚持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兼顾的原则。基础等级主要关注教学态度、专业素质、基本技能、教学语言。发展等级主要关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学习状态、教学效率。

教学评价要从三个维度切入: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文本的内涵、学生学习的状态。要把关注的重点从教师的教学过程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上来。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来评价教师的教学,通过看学生是怎样学的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要看能否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能否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能否激活学生思维,并对学生的答问和质疑做出准确的评价,能否使教学状态由静态预设转化为动态生成。教学活动有无突破,有无创新,而不拘泥于是否合乎教学常规。

教学评价应坚持常规要求与个人风格相统一的原则。教学是科学,教学更是艺术,艺术必然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因此,要鼓励教师在遵守常规的基础上突破常规,发展教学个性,形成教学风格。

作者简介:陕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议论文的论据选择和表述技巧 下一篇:“文化语文”丛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