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范进说几句公道话

时间:2022-08-16 10:33:00

《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为我国古代小说中第一部“讽刺之作”,“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尢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教版第五册《范进中举》节选了其中一个精彩章节中的一部分。对于“士林”中的代表人物范进,各类辅导资料给他贴上“伪”“丑”的标签,口诛笔伐。虽然后面章节中当了官的范进干了好几件为人所不齿的事,但我只想为课文中的范进说几句公道话。

清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曾经指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中举前的范进大概可以归入闲斋老人说的“下人”一类,对于来自周围人的侮辱、轻蔑、嘲笑都默默地承受下来,没有丝毫的反抗。他是寒门士人,一直生活在穷困中,考了三十几年,胡须花白时才混了个相公,受尽了属于三教九流中下流等级的丈人胡屠户的欺压与嘲笑。即使中了秀才,也并未改变他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丈人还骂他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现世宝”“穷鬼”。可是范进除了依仗丈人的资助,他还能怎样?他无法照顾好老娘、老婆,这可是铁的事实,受到丈人训斥,岂不也在常理之中?中举前的范进似乎窝囊到了极点,唯唯诺诺,任丈人喝来唤去,而无半点抗争之举,个性极度压抑。这是自宋朝王安石推行“贵士观”以来的一个极端反面例子。此时的范进在想什么呢?从他不惜冒着被丈人辱骂、甚至痛打的风险,冒着被所有人耻笑,一家人饿死的可能偷偷去乡试这个举动,我们不难找到答案。他在委曲求全,是在极度窘迫、困顿的人生中积蓄张力,是“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这句话支撑着已考过二十几次的范进鼓起勇气,踏上那条让他又爱又恨的道路,看似懦弱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怎样执著的心啊!所以当他期待得太久的一天到来时,心灵不堪承载太大的喜悦和意外,他发疯了,这似乎又是在情理之中。

我们可以说他痴迷功名,然而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封建习俗熏陶下的社会里,个人价值的实现永远逃不脱既定的规则。而这个规则已具有了凛然不可动摇的地位,根基牢固,枝繁叶茂。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这看来似乎离奇得很,却如鲁迅所说也是“会有的实情”。明代的高邮曾经发生过游医救治举人的事情,自古而今为考试而病、而疯、而死的人也屡见不鲜。“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闻”,浓重的功名气息死死地萦绕在每一个人的头顶上。谁能剥夺范进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谁愿意看到范进总是生活在胡屠户的阴影里?谁能断定范进的脊梁骨没有挺直的那一天?所以那时的范进可做的只能是:考,再考,再考。范进是无数个被关进小屋子里赋文应对的文人中的一个,是行走在那条朝拜路上黑压压人群中的一个,否认这个背景和前提架空范进,这不是人文性的关注,也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更是对范进的不公平。当我看到范进委缩在飞扬跋扈的胡屠户口水中时,蓬头垢面地跌倒在烂泥塘里时,心中涌起更多的是辛酸。这是中国广大旧知识分子的悲哀,而培植这种悲剧的土壤主要是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

很少有人注意到范进身上“孝味很足”。怕母亲着急,瞒着她去赶考;为了“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的母亲,做了读书人最瞧不起的事――卖鸡,故而母子情深,范进发疯时最心疼的就是她母亲,这样的例子在《儒林外史》其余章节中屡见不鲜。如“范举人越发慌了,夫妻两个,守著哭泣,一面准备后事”,如为“先母见背,遵制丁忧”而耽误了进京的时间。但他不是“割股疗亲”式的愚孝,这一点体现在他对胡屠户的态度上。胡屠户是他的丈人,泰山之重,绝没有不孝之理。可是这个丈人欺贫爱富,咄咄逼人,鲜廉寡耻,绝非善良之辈。如果说先前范进还对他存有一丝畏惧之心的话,中举之日胡屠户浓墨重彩的表演,尤其是对女婿前倨后恭的态度,确实令人作呕。范进有礼有节,微微直了一下腰板,稍稍张扬了一下个性,只是称呼由“岳父”改为“老爹”,银子照送不误,这不是孝是什么?

课文中范进最让人诟病花儿是张乡绅来访这个片断。范进与素未有往的张乡绅侃侃而谈,毫无露怯出丑之处。有人用“圆滑虚伪”来形容此时的范进。其实从前文发展的脉络线索来看,范进并非胡屠户,也非一般人想来的庸常之辈。张乡绅明显带有讨好巴结之意而来,但无任何恶意,或不轨之谋,范进与之无冤无仇,何不顺水推舟收下他这个人情。这也是范进个性发展的必然,“世事洞明皆文章,人情练达皆学问”。再者,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经过漫长而艰苦的科举跋涉之路,范进失去了很多,苦感渗进了他的骨髓,人生极不平衡。一旦中举,他要找补回来失去的一切,成就一个还算完满的人生,这也应该算是人之常情。但是,他没有不择手段,胡作非为。当然,我们应该可以理解范进的所作所为。但理解并不是赞成,并不是支持,范进此举也正暴露出了他扭曲的人性中阴暗的一面,也是封建文化、封建礼教对他处世哲学的长期影响的一种显现,是范进身上最不光彩的一面。我们可以指责范进,但更应该被指责的却不是范进。

范进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形象,他的身上闪现着人性中的美好和丑陋。在语文教学人文性色彩日益浓重的今天,应该把他置于普通人的位置进行分析、评判,而不是用泛道德化、泛政治化的眼光看待他。新课程理念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必须先做出可贵的榜样。只有以先进的理念,切实的实践武装起来的教育者才可以让这种学习方式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新城初中语文教师。

上一篇:略说“工具性” 下一篇: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