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幼林抚育管理技术

时间:2022-10-25 09:06:27

人工幼林抚育管理技术

摘要 从土肥水管理、平茬、除蘖与间苗、整形修剪、病虫鼠兔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人工幼林抚育管理技术,以期为人工幼林抚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工幼林;抚育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53.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207-01

人工幼林抚育管理,一般指造林后至郁闭前这一时期所进行的抚育管理技术的统称[1-3]。由于造林初,苗木个体小,根系分布浅,抵抗力弱,极易遭受杂草、干旱、冻害、风害、病虫鼠兽害等危害。因此,必须加强抚育管理,以确保苗木成活,幼林正常或快速生长。

1 土肥水管理

松土除草的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松土保墒,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消灭杂草,并培土、修埂。松土除草的年限为3~5年,即林木生长至一定的高度,生长稳定或进入郁闭。一般进行3年,造林地越干旱,或植被越密,抚育的年限应越长;在幼树高度超过草层高度(约50 cm)、不受压抑时停止;松土除草一般前2年进行2~3次,以后每年进行1~2次。杂草多可增多次数,杂草少可减少次数。松土除草第1次在5—6月进行,第2次在8—9月。松土除草的方式与整地的方式相一致。全面整地的造林地,进行全面松土除草。局部整地的采用带状和块状松土除草。方法可采用人工、机械、除草剂除草。目前造林施肥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果树经济林进行施肥,在栽植时施入有机肥,生长过程中应追施化肥。

干旱区灌水是保证成活的重要措施,造林当年应浇水,小苗浇水1~2次,大苗浇水2~3次。干旱年份增加灌水的次数。

2 平茬

平茬是利用树种的萌芽能力,截去已成活苗木或幼树的大部分主干,促使保留在地表以上部分长出新干或新茎的一种技术措施。作用:一是改造主干无培养前途的乔木树种;二是更新复壮衰老的灌木树种,通过平茬,增加枝叶,扩大树冠,同时可得到工业原料、薪炭、饲料,以增加收益;三是调节种间关系的一种手段;四是矮林作业措施,薪炭林实行矮林作业。原州区适于平茬的树种主要是灌木。一般3年后进行第1次平茬,以后每隔3~5年平茬1次。平茬时间一般在休眠期,有些灌木可结合提供饲料或编织原料选择平茬时间,如沙柳作编织原料,应在春季树液流动后平茬,此时树皮容易剥去。作饲料用宜在夏末秋初,此期枝条尚未完全本质化,枝条适口性好。平茬一般可在地表以上5~10 cm处截断,平茬方式有人工平茬和机械平茬(用割灌机)。

3 除蘖与间苗

有些萌蘖性很强的乔木树种如刺槐、杨树、柳树等,或截干和插条造林的幼树,常从根颈附近发生许多萌蘖条,致使林木主干不明显,生长势受到很大的削弱。为了使林木集中利用营养物质,需将多余萌蘖条除掉,此措施称为除蘖。除蘖一般在造林后1~2年进行,但有时需要延续很长时间,反复进行多次,才能取得良好效果。采用丛植等方法造林时,幼林全面郁闭前,先达到穴内郁闭,随着个体要求的营养面积不断加大,小群体内植株开始分化,个体间出现生长参差不齐的现象。间苗就是通过调节小群体内部的密度,保证优势植株更好生长的一种措施。

4 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是对幼林某些器官,主要对枝条进行短截或疏除,以增加树势,增强树高生长,培养通直、圆满树干,培养无节少节用材。修剪方法:一是单轴分枝树种。如杨树、松树等采用削枝保干法,主要剪去竞争枝,避免形成双头干。主干底层侧枝逐次修剪,使枝下高达到要求。二是合轴分枝树种。如榆树、刺槐、柳树等每年短截主枝。以侧代主,逐渐形成通直的主干。修剪强度不宜过大。用材林强些、防护林轻些;针叶树和慢生的阔叶树要轻剪,速生树要重剪。一般用材林的树冠与树高之比要保持在1/2~2/3;防护林保持在2/3~4/5。针叶树、生长慢的阔叶树在郁闭后,待树木进入速生期,才开始修剪,速生树可早些修剪,在造林后3~4年。修剪季节一般在休眠季节,生长期为调节树势、控制竞争枝,也可修剪。

5 病虫鼠兔害防治

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水源涵养林绿化建设工程及天保工程的全面实施等,幼林地面积逐渐增大,人工林比例逐年加大,森林病虫害、兔害的危害也随之加重。危害森林的主要兔害有鼠兔和草兔。危害季节集中在秋季到翌年春季青草发芽前。危害方式以啃食新造林和中幼林的主侧根,啮咬幼苗树皮等。防治上主要采取人工捕杀、投放天敌狐狸,必要时适时投放药物[4];对病、虫危害发生区,用10%~20%的石硫合剂在秋季到翌年春季发芽前对幼树及林地进行消毒杀菌,防治效果显著,其他病虫害可择时对症防治。

6 参考文献

[1] 李秀明,刘巍.如何加强人工幼林地的抚育与管护[J].科技与生活,2010(3):2.

[2] 周雪松.人工幼林的抚育间伐[J].中国林业,2009(7):40.

[3] 李景春.人工幼林成林抚育技术[J].林业月报,1990(8):21.

[4] 熊孟韬,陶开会.人工幼林区鼠害的调查及防治[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6(5):372-373.

上一篇:杨树冬季栽植技术 下一篇:皖南山区刨花楠特征特性及种子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