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致富思想

时间:2022-10-25 09:04:31

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致富思想

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求富是人的本能,富贵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只要能致富,即使做“执鞭之士”这样的下等差事,孔子都乐意去做。孔子从人的本性出发,对人们求富的愿望给予充分肯定。在肯定人们求富愿望的同时,孔子又指虽然人人都希望致富,但必须在“道”的规范下,才可以获得。否则,不择手段的谋求个人致富,是不可取的。孔子的求富思想,既肯定了求富的正当性,又指出了求富途径的人道性。在“道”即社会公德、正义的规范下,致富的人是君子,而不受“道”的约束,不择手段谋求个人致富的人则是卑鄙小人。做君子而不做小人是孔子处世求才的基本准则,它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一、“见利思义”――孔子的求富原则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对来路不义的财富,孔子是丝毫不动心的,而合乎“义”的钱财,孔子则是欣然接受的。他认为做官取禄是获财致富的一种途径,并热心地指导学生获取官职俸禄。但是做官取禄,作为一种致富途径,也要受“道”的制约,“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国家政治清明,方可为官取禄;对做官者不“ 道”不“义”,聚敛钱财,孔子视为不如“盗”。“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为官者的聚敛是社会上“患盗”的根源,比“盗”的危害更大,是窃权大盗,他们的富足,是罪恶的表现,为孔子所不耻。

二、民富――孔子致富的目标

孔子提出取财有道、见利思义的求富原则,希望以个人致富为基础,达到人人致富即民富的目标。他平时所关注的是“民、食、丧祭”(《论语・尧曰》)老百姓首先要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然后用丧礼、祭礼教化他们,即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民富是教化人民的基础,是国家根本利益之所在。《论语・子路》篇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就是孔子著名的庶、富、教三步骤论,让老百姓富裕起来后教化他们,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要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作为君子的当政者,最好的办法是承认老百姓有求利致富的权利,顺应他们求利致富的愿望,大胆地引导他们求利致富,然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论语・尧曰》)引导老百姓求利致富,尊重他们的劳动创造,就会事半功倍,使他们尽快富足,这是人人乐意的事,自然会得到他们的拥护。孔子主张在个人致富基础上实现民富,特别强调君子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既要“见利思义”,自己不取无义之财,又要引导老百姓致富,“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所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此。”(《论语・里仁》)有了这种坦荡荡的君子,是实现民富的保证。

三、富而济众――孔子致富的理想

孔子曾与子贡多次讨论人们致富后的作为问题。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又一次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孔子认为,“富而无骄”“富而好礼”是人们致富后较低层次的作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才是人们致富后的至高境界,它超越了“礼”“仁”达到了“圣”的高度,即使尧舜做得也不够好。对一般人而言,做到“能近取譬”就不错了。即从身边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件一件地做善事,扶危济困,资助贫弱,能做多少做多少。这样,孔子就把致富的理想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简言之,即是从现实出发,富后行善,富而守道,博施于民,推动社会一步步朝着富足康乐的目标迈进。

四、为富不仁――孔子憎恶的社会丑恶

在社会现实中,为政者多为富不仁,与孔子富后施财于民的愿望背道而驰。孔子对此十分憎恶,猛烈地加以抨击。如富甲兽国的季民要孔子的学生冉求为其增加对农民的租赋剥削,孔子知道后不仅采取了清理门户的断然措施,还号召弟子们对冉求“鸣鼓而击之”。(《论语・先进》)孔子反复告诫富人“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只要他们一味地不择手段地谋取私利,为富不仁,必然会扎招致人民的反对,此乃“患盗”的根源。对为富不仁,骄淫奢侈的人,孔子气愤地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如果人们富足后就骄淫奢侈,贫穷后则寒酸俭朴,与其让他们富足,还不如让他们仍然贫穷。孔子虽然不能从阶级本性上看清富人为富不仁的本质,但他对这种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却是真诚的。

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博怀和他对为富不仁者的憎恶,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尊敬,这就无怪乎他还在世的时候,就有人称他为“圣人”了。

作者简介:

王晴, 社科部政治工作教研室,讲师;

胡耀忠,社科部政治工作教研室,讲师;

张义成,社科部政治工作教研室,讲师。

上一篇: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下一篇:幼儿礼仪教育要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