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高校教务工作探索

时间:2022-10-25 09:04:29

复合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高校教务工作探索

摘要: 教学是高校工作的核心任务,而教务管理则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近年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很多高校都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在此背景下的高校教务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

Abstract: Teaching is the core task of college. Principl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management in college. Its level and quality has direct impact on teaching quality. In recent years, the demand of society is increasing, many colleges explored and trie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Under the backgrou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s facing new challenge.

关键词: 高校;复合型人才;教务;探索

Key words: colleg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67-01

0引言

我国的教育模式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1952年开始学习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院系进行调整、设置专业,按国家设定的专业目录进行人才培养,高校无权设置目录外的新专业。这种模式一直沿用至今。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专才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时展的需求,培养专业性强、知识面广、技能过硬、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众多高校的共识。

1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历史

1984年,上海工业大学在国内首先开始“工业外贸专业”[1],对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尝试;1989年上海财经大学明确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80年代,一些高校通过双学士学位制、主辅修制、交叉开设课程以及学分制改革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如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90年代,“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由日本传入我国,至此一批具有复合背景的新专业开进了大学校园;20世纪末,计算机技术融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被列入众多专业教学大纲中。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外语和法律也成为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新的要求。

2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教务工作

目前国内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一下几种:

双学士学位制:在我国出现时间不长,是国家教育部委托国内几所重点大学开设的为第二学士学位的新兴专业。生源从应届或往届非本专业毕业生中招收,学制一般为两年,目标是培养知识结构较为完整的跨学科、复合型的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

主辅修制度:指本科学生在主修一个专业学士学位课程的同时副修另一个专业学士学位的制度,考核合格后主修专业颁发学士学位,辅修专业颁发结合证书。这种制度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主修专业成绩优良,具有辅修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交叉开设课程: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重视文理交叉开课。工科学校为理工科学生开设大量的人文社科类选修课,设定学分要求,由学生自由选修[2];有的学校对文科专业的学生也专门开设了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文理互渗,拓宽了的思维空间,能更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创造力。

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既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是基于学生在能力和天赋上的差异而提出的,重点在于强调并尊重个性差异和兴趣发展。它打破了专业和年级的界限,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允许延长或缩短学制,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3]。

3新背景下教务工作的应对策略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是时展的必然选择,教务人员面对变革,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已成为日益现实的问题。回归教育的根本:“科教兴国、以人为本”,应以此为中心,对教务工作进行的梳理和提升。

3.1 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传统的“工业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变革后的教育模式结合了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为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面、激发创造力提供了保证。教务人员应转变以往“官本位”、“教条式”的思想,避免实行“批发”式统一管理,应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实行“零售”式管理,在此基础上实现开放性管理和人性化管理[4]。

3.2 加强信息交流,增进部门协作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一件问题往往要牵动各个部门。各级教务部门间应加强沟通,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协调合作。同时应主动加强与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沟通,以“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去组织和协调各类工作,为教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人才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

3.3 提高人员素质,稳定管理队伍教务人员长期面对师生服务,大量从事繁琐的工作,难免会产生职业倦怠感,特别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工作内容和强度都有所增加。从内在来讲,应当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以先辈教育家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价值观,还要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从外部来讲,改革需要稳定的基层管理队伍,应纠正“重教学,轻管理”、“重使用,轻培养”的错误观念,积极为管理队伍的稳定、管理人员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4 借助先进手段,实现信息化管理目前各大高校都已建成基于网络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它将各种复杂的教务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和数据化,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但培养模式的变革势必对现有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产生冲击,应当重新考虑和设计教务系统的构架,以模块化设计理念为指导,开发出具有一定扩展性、可交互的、安全高效,简单易用的教务管理系统,使广大师生员工真正从中受益而不是被系统所累。

4结语

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稳定高效的教务管理队伍,借助先进的教务管理手段,能够为教育改革提供保障,为高校培养专业性强、知识面广、技能过硬、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条件。

参考文献:

[1]林喜乐.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起源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1):38-39.

[2]张玖.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106-107.

[3]郭家虎.学分制改革与复合型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5):14-15.

[4]郭兰.大教务与教务管理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10(2):115-117.

上一篇:大学校园商业活动的利弊分析与管理应对 下一篇:陕西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