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10-25 09:01:39

通识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分析

一、对通识教育的认识

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在于它是对心灵的唤醒、心智的开发,而通识教育正是秉承和实践着这一意义。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认为,通识教育是培养智能的唯一有效途径,而智性乃是理性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个人的一切行动表现,都蕴涵着心智的指导与约束。布鲁贝克对于通识教育的解读则偏重于操作层面,他认为通识教育是“为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由此观之,通识教育的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和理想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增强适应能力。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等因素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重视专业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因此,通识教育对于帮助我国大学重新树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的培养、现代思想观念的形成、社会适应性的增强为主的大学使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和作用。

二、对我国通识教育发展困境的反思

1.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尝试通识教育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使用1999年教育部在32所大学中引入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北大、清华等校就是这种方式;另一种则是复旦实验。首先,以北大元培实验班为例,学生采取“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具体施行:(1)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只按文理两类招生,入学后一年半主要学习通选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2)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专业;(3)实行弹性学制,学生自由安排学习进度,3~6年内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4)采用导师制,由导师对学生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及方法的指导;(5)在管理和生活制度上,学生在高年级进入专业后仍保持原有行政班级,统一由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管理;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居住,为跨学科交流创造条件。元培计划的实施,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保证了学生在了解大学学科建制和自己兴趣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专业,但在其发展中也逐渐出现各种尴尬与问题,例如,虽然元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但专业院系一般优先保障本院学生选课权,并且还必须得到各专业院系的配合;其次,由于跨院系选课,元培学生不能统一安排考试时间,导致学生考试时间纷纷撞车;除此之外,最大的问题是,虽说元培是一个学院,但却没有本院自己的师资资源,几位“顶梁柱”还是三五个尚在其他院系兼职的老师。再如,2006年复旦学院的创立同样也是对通识教育的探索。其首先开设了59门核心课程,并分为六大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但伴随而来的,却是各种各样的困境:首先,是关于核心课程教育安排权问题,教务处与复旦学院二者衔接上不能妥善处理;其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理念的差异导致个别院系“白天学生上通识教育课,晚上召集本专业学生开会宣扬专业教育精神”;第三,随着核心课程的完善,学生选课科目也迅速增加,一些没有达到要求的知识普及性课程,仅仅是为了保证开课量,也被列入选课科目之中。

2.反思

通过以上对复旦、北大两所高校通识教育开展情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即使在知名高校内,在拥有相较国内其他高校更多教育资源的条件下,我们的通识教育探索仍然步履维艰,那在其他普通高校内开展通识教育,其困难度更是可想而知。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高校发展通识教育陷入困境呢?首先,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时,忽视了我国教育资源短缺这一问题。目前,一方面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庞大,人均教育资源相当短缺,教育公平等问题亟需解决,很难再挤出更多资源去支持通识教育大张旗鼓地探索和发展;另一方面,短缺的教育资源除了资金外,最重要的是拥有通识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教师,只有拥有大批坚持通识教育理念的教师,才有可能真正推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时,忽视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社会背景。所谓高等教育大众化,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中学教育比较普及的前提下,大学的毛入学率达到15%~50%。而我国在2004年时,毛入学已达到19%,2005~2006年在校本科生也已达到2300万。大批的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直接带来的就是高等教育质量如何保证的问题,在教育质量都很难保证的情况下,需要大量师资力量的通识教育,更是难以得到稳定发展。第三,功利性过强,急功近利。一方面,我国许多高校在进行通识教育实践中,更多地是从提高工作适应性的角度来拓宽专业面,只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取,忽略了对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的构建,更缺乏对学生基本思考和辨别等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通识教育丧失了其精髓与核心;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无论在实践通识教育理念的过程中,还是在对通识教育理念的研究中,往往带有好大喜功的味道,希望通过一整套制度的建立来实现通识教育。

三、通识教育发展道路的选择

实践通识教育的道路必定不会平坦和顺利,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实现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在发展通识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校应全面转变观念,增强全校对通识教育的认同。通识教育是通过给学生讲授最基本、最不会变的东西,让学生学会和掌握最基本的思考和辨别能力。同时,高校还应帮助教师以及基层人员树立通识教育理念,培养具有通识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第二,高校应自我正确定位,从力所能及处着手发展通识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和发展,才形成当今相对比较成熟的通识教育体系,并且仍旧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一直不够充裕,各个高校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各所高校在发展通识教育的实践中,应切实立足实际,根据自身情况开展通识教育。第三,通识教育应从基础做起,制度的建立需要文化和理念的铺垫。通识教育制度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文化,需要从基层做起。因此,高校在发展通识教育时,应将更多精力放在共同的通识教育理念的形成上,以促使共同文化背景的形成。相反,若是一味地试图很快地建立起完善的通识教育制度,而没有形成共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认同,那得到的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结语

对通识教育的探索没有尽头,但我们可以预见的是,通识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人的自我解放上体现出了人类社会的教育理想,其所坚持的人文和科学的融合,更是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方向。所以,虽然目前我们在通识教育探索的道路上陷入困境,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大学校园文化在我们的探索过程中焕发出的生机,我们相信,推进通识教育发展的道路充满希望。

本文作者:王展 单位:郑州大学教育系

上一篇:女性素质教育通识课程的建构 下一篇: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限制因素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