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朗读教学的几点尝试

时间:2022-10-25 07:31:53

小学朗读教学的几点尝试

摘要: 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教师要“追求朗读教学的诗意美”。这是因为,“朗读”不仅仅是出声的读,大声的念书,也不只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活动,它是强调学生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因此,语文教学应在情感朗读训练方面有所尝试,有所创新,有所进步,以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朗读教学 有效性 朗读训练

在创新的朗读训练中,“朗读”不再只是念书,它成为一种训练活动,一种阅读活动,一种文学活动,一种情感活动。我们深刻体会到,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那么如何让朗读变得更有效,更富有内涵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小步轻迈,层次细腻

所谓“小布轻迈”,就是将原来比较笼统的“大家有感情地读起来”之类的朗读要求,细化为几个详细的有步骤的朗读训练活动。即经过多个小步骤的训练,完成一次课堂朗读教学目标。例如我在指导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长城和运河》的朗读训练时,就采用层层推进、扎实训练的方法。

第一,朗读诗,就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这第一要素是把节奏读好。课堂上我先给孩子们示范朗读。然后指出:诗句中按音节或意义有规律地短暂停顿叫做节奏。接着让他们自己试着读读,体会节奏。

第二,节奏读好后,就要让他们注意读好诗中较大的停顿。例如本课中“我驾驶着飞机”、“一个奇异的景象”、“东起”、“西到”、“是谁”,这些词语后面需要较大的停顿。我依旧要给他们示范朗读,然后指出:为了突出语意或情感而作的较大的朗读间歇叫做停顿。接着他们自己朗读,体会。

第三,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要想朗读得抑扬顿挫,就必须要把重音读出来。本课想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所以在“人间奇迹”、“中华民族”这些词音上要读得重些,表达情感。这种重音读法,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学生也基本能朗读出来。

第四,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什么是押韵,三年级的学生还不理解,所以需要教师讲解一下:诗句中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叫做押韵。例如在这首诗每行的末尾“天”、“前”、“蜒”、“关”、“篇”、“先”都押“an”韵。我把这几个字的拼音标注一下,学生就能大致了解,之后他们在朗读练习的时候就也就能感受到。

就是这样的课堂朗读训练步骤,我认为是比较层次分明的,内容扎实的,同时也体现了渐次推进的过程。而且教学之后学生的反响也较好。他们感受到了朗读的魅力,开始有点喜欢朗读。我想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兴趣更为宝贵。

二、角度精细,过程生动

角度精细,指的是从课文教学的角度来组织好对课文的朗读。在新课标创新设计的要求下,这样的朗读也完全摒弃了原来笼统的要求,而是变化为每次的朗读都有具体的细腻的角度要求。曾听一位特级教师上《口技》“朗读课”,她的教学流程设计是这样的:

第一次读:要求学生读得流畅响亮,人人出声。大家读得沸沸扬扬,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了课文。

第二次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先为大家示范朗读,然后学生学读。这里的“字正腔圆”主要用于表现文中的气氛,为全文的朗读定下一个基调。

第三次读:要求读得层次分明,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读:要读得有情有境。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老师先示范朗读,同学们体味文中情境,然后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第五次读:要读得有急有缓。这里重点朗读第四自认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着火后又灭火入睡的情景,读出段中的层次。

这位教师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角度明确,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场面的活泼可以想见。所以多角度的朗读,学生自然就体会到文章层次,内容情感。当然这是初中课文的教学设计,有些深度。对于小学教学设计我们则需要加以斟酌,使其更简洁明了。

三、听读结合,形式活泼

在课堂上既有朗读训练的要求,又有听读方面的要求,读中有听,听中有读,读读听听,听听读读。这样的设计才能优化教学节奏,丰富学习内容。例如在设计苏教版三年级散文《荷花》的教学时,我就采用听读结合的方法。

第一,美美地听。首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听的时候要联系你生活中见到的荷花的景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请同学们听录音读课文。这次听的时候要注意感受文中描写人物的“真情”,同时要轻声地跟读。在那样安静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不由地随着教师的语言而飞驰,一张张小脸蛋上浮现出一丝丝微笑。我想这就达到了结合自身经验,感悟语言文字的良好效果。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该在课堂上读起来,对于那些富于情韵、寓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第二,美美地读。第一遍,重在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即放声朗读。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句子的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的抒情性,全班在音乐声中朗读。

这样的教学过程表现出听中有读、读中有听、听听读读、熏陶感染的特点,学生活动非常充分,教学过程非常细腻。尤其是在配乐朗读时,学生那认真、投入的表情,让我的内心充满教育的喜悦。

由上述的几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朗读不是那种“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起来”的平面的简单的教学要求。朗读教学是品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成功的朗读教学,对于孩子们的诗意成长是有很大有好处的。

其实朗读教学有着更为高远的创新境界。如:我们可以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等等。语文课堂,因为朗读而精彩。

上一篇:浅谈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艺术 下一篇:“层次结构”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