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

时间:2022-10-25 07:18:13

浅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

【摘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即推动学习的主观动力. 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外在动机的形成,而且要重视内在动机的培养.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关注的事情往往是学生学习的主观状态,观察分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否主动参与,是否有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等,这些归根到底,都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在学习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学习动机呢?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即推动学习的主观动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的教材尤其关注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教材的编写突破了以往以知识为主线的设计方式,强调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 但是我们也可以清楚地发现,仅仅利用教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远远不够,更多的还应来源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不断激发,在重视外在动机形成的同时还要重视内在动机的培养.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呢?

一、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动机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他们比较喜欢一些童话世界中的事物,喜欢直观、形象、贴近自己生活的事物.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力求把童话素材、生活中的常见事例贯穿其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例如我在教学“几和第几”一课时,将排队买票的场景改编为学生喜欢的小动物排队和小朋友打招呼交朋友的场景,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接着由小动物与小朋友之间的互动,开始进入对基数和序数的认识. 如小狗说:“猜猜看,从右数起,我排在第几个?”小海豚说:“从左数起,我排在第几个?”小猴、小白鸽、小鸭子说:“我们又排在第几个呢?”学生在活动中,争先恐后地要回答小动物们提出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找朋友、交朋友的情景里,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在亲身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动机

1.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 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乐于模仿的特性和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在课堂上多让他们实践“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由隐性变为显性,化静为动,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参与. 如在教学“8,9的分与合”中,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自主探索8,9的分与合,于是我把这个动手操作活动交给了每一名学生,让每一名学生亲手摆一摆、移一移. 经历了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很快发现,在数的分与合中,存在一定的顺序. 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体验到知识的发生、发展,明白动态形成的过程,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深刻性.

2.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提

巴甫洛夫说过,对于科学思维富有成效来说,一定要经常地怀疑. 一个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思维的一次飞跃,是对已有知识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往往会给学习者带来新的发现和突破,为学习活动指引出一条光明的道路,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得到的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的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 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特别是后进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地点拨、诱导. 如一年级数学学习中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学生间的已有知识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生已经会计算,但是算理并不清楚,而有的学生还不会计算. 面对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在操作中寻找算理、发现问题,说说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走向成功.

三、在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动机

低年级儿童乐于表现自己,在展示自己的过程中能促发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因此,小组合作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激励形式. 因为小组的人数相对于班级整体来说,让每个人都充分展示的机会比较多,更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从知识的获取方面看,个体的知识量和群体相比是有限的,通过个体间的不断交流,相互补充,发现各种知识间的联系,对于交流活动中思想的相互碰撞,可以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联结,拓展思维,最终形成新的观点,从而实现集体智慧的价值. 这种思维的碰撞又将是下一层次主动探索的新起点,这样不断地交流,最终促进了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但是这种交流还必须具有有效性,那种无目的、无针对性的、无必要的小组讨论,却是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有时趁机会聊天的一种无意义的活动. 因此,需要教师创设小组合作的机会和条件,在教学中向学生明确提出小组活动的学习交流要求,确保合作交流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挖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快乐成长.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 下一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