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探索与建议

时间:2022-10-25 06:53:03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探索与建议

摘要:近年来,实施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有效地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本文以重庆科技学院实施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为例,介绍了实施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现状和重要性,并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大学生认识不足、后续性差和管理机制等问题,提出实施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几点建议,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科研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54-02

0 引言

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普遍认为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是一种有效地创新人才培养途径[1-3]。

1 重庆科技学院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实施的现状

我校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有两种情况:一是覆盖百人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学校每年投资约10万元资助40个训练项目,每个项目组织3-5名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技创新研究训练,每届有上百人参加科技创新实践。实施五年多来,有效的推动了我校学生科技创新训练教育。此项目目前已开展了五届,共立项220项,学生公开37篇,其中核心期刊15篇,申请国家实用型专利2项,还有一批学生取得了创新制作成果或参加挑战杯等科技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二是由学生自主选题,学校择优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项目,称为“优秀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每个项目资助10000元并给学生团队提供一系列的创新研究条件和环境,学生创新研究成果可以冲抵专业主干课以外的课程学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进行选题和研究。此项目目前已开展了四届,共立项23项,其中有2项已结题。学生公开5篇,其中SCI检索2篇,申请国家实用型专利1项。

2 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实施的重要性

2.1 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是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通过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只有从基础实践做起,才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研究。在研究中,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实践,我们明显感觉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创新项目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工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2.2 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进一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实施,使得教师对人才培养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推进学生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研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改变了以往教师与学生接触实践少,教师不认识自己的学生,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的状况。由于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常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和见解,教师在讨论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从而提升自己。同时在交流沟通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2-4]。

2.3 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自身的业务水平 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实施,使很多教师认识到传统的实践教学已存在着很大的弊端,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因此,很多教师主动承担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指导工作,并认真的研讨指导项目的方式方法。由于科研创新项目是科研课题,涉及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没有广泛而深入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实验与科研经验是难以适应要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知识理论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类科研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和科研水平[4]。

3 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3.1 学生对科研创新项目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在实施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只是凭借一时冲动或赶时髦申请参加了科研创新项目,根本不知道进行科研创新项目的目的是什么,做不了几天就兴趣全无。还有少数学生得到资助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做下去或时间紧张,就申请退出,没有诚信;也有部分学生功课繁重,拖入时间很少,结果项目被延期甚至不能结题,最终没有起到很好的实践锻炼作用。更有部分学生认为科研就是研究重大问题,离自己好像是太遥远的事情,没有很好的理解什么是研究。因为以上对科研的种种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有些学生与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失之交臂。

3.2 科研项目的持续性差 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项目的延续性较差,有些学生仅凭一时冲动申请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一遇到困难就退缩,致使项目难以继续做下去。还有一些项目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项目结题后就不再继续做了,但也许深入做下去,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应要求项目研究人员长期不懈的进行相关研究,学校对项目的后续研究和项目研究人员在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成长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3.3 教学管理体制与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之间存在的矛盾 当前,教学管理体制中存在着不适应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项目的地方,如:科研创新计划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尚未完全确立,虽然已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但都是流于形式,真正落实好很少;进行项目研究多数只能在晚上和节假日,学生的课程安排较多,时间上不能充分保证;指导教师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较多,科研创新项目涉及的是科研课题,而现行的工作量等核算方法尚不能反应教师的实际工作量等。

4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几点建议

4.1 进一步拓宽大学生的科研创新项目 科研创新项目研究不应局限于本专业、本学科,它的课题领域是一个较大的范围。考虑到工科院校自身的特点,如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学生的科研创新项目,不仅应增加同石油天然气公司的联系,而且也应该增加同其他相关专业公司的联系。另外,虽然参加科研创新的人数每年都略有增加,但相对于本科生的人数来说显得不足,今后应加大力度让更多的学生接受科研训练,因为目前只有1/100左右的学生接受了科研创新训练。

4.2 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宣传 基于学生对科研创新项目认识上的不足,我们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如粘贴海报,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项目的成功案例进行宣传;举办一些相关讲座,邀请校外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可以是前几届进行科研创新项目研究比较成功的学生,来让他们讲述进行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带来的正面效应等。

4.3 建立创新实践能力个性化培养体系 建立更加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开新兴学科的课程,采取新的教学方式,前提是要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型学科的出现等社会现实。

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创新实践项目、学科竞赛、创新实践班、创新团队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选择,实现个性化培养的目标。

4.4 重点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和政策激励 经费支持和条件保障是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科研创新训练计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虽然学校对科研创新项目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是要想深入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建议学校对学生在政策方面制定一定的激励措施,例如推荐免试研究生,对于参加由教育部主办的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的学生,学校可单独划拨研究生免试推荐名额。在每年的立项课题中,对有研究的某些项目给予重点资助。实践证明,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相比其他同学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另外我们还可以争取教师科研经费和企业的委托项目经费的支持等等。

参考文献:

[1]柳李旺,龚义勤,侯喜林等.实施SRT计划,加强园艺专业学生科研技能培养[J].中国农业教育,2005,(2):53-54.

[2]张瑞成,陈至坤,王福斌.学科竞赛内容向大学生实践教学转化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30-132.

[3]汤宗健.自主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33-135.

[4]高捷,杨西强,印杰.以创新实验计划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16):12-14.

上一篇:高校成人教育内部控制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高职院校对企业进行职业培训的必然性及优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