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的产生与西方古代艺术观的转变

时间:2022-10-25 06:11:24

学院的产生与西方古代艺术观的转变

注:(作者简介:司继琳(1970- ),男,汉,山东淄博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济宁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理论。)

(济宁学院 美术系,山东 曲阜 273155)

摘 要: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学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它一方面标志着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造型艺术各自脱离“机械艺术”或“纯手工技艺”而独立;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强调和突出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造型艺术活动的共性、理性、科学性和知识性,并由此改变这类造型艺术家的身份和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自学院产生以来,人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巨大和实质性的变化。随着学院艺术教育的兴起,历时数千年不变的古代“艺术”观开始受到实质性的挑战和颠覆,并向近代艺术观转变。

关键词: 古代艺术观;手工行会;“艺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J110.9文献标识码:A

Emergence of Academy and Transformation of Ancient Western Art Ideas

SI Ji-lin

一、古代艺术观和“艺术”的概念

在西方,“艺术”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它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我们当前关于艺术的概念是从十八世纪开始形成的。在此之前,艺术是指任何需要技能的行为……,因此,木工、医术就像绘画、雕塑一样归纳为艺术的范畴。西方艺术观的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古代艺术观(古希腊―文艺复兴)、近代艺术观(文艺复兴―19世纪末)、现代艺术观(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和当代艺术观(20世纪70年代至今)[1]。古代“艺术”观与当代艺术观可谓相去甚远,大相径庭。而这一变化与美术学院的产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特别是古代艺术观向近代艺术观的转变过程中,美术学院发挥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今天我们教授视觉艺术的手段和方法,是受历史上提倡艺术教学的那些人的艺术观和价值观所制约的。艺术教学活动既不是任意的,也不是附带的;而是出于深刻的社会、道德和经济方面的目的[2]。公元2世纪的学者盖伦列举了医学、修辞学、音乐、几何学、算术、雄辩术、天文学、文学和法律这样9种艺术,他把雕塑和绘画列为随意性学科。除雕塑和绘画外,塞尼卡的艺术概念和盖伦相同,他所列举的9种艺术逐渐成为被公认的人文学科。视觉艺术被塞尼卡归入“无足轻重艺术”之列[2]。

古希腊是西方艺术教育思想的起源,对西方艺术观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十卷中,以床的例子来说明艺术是模仿的模仿,于是,艺术作为各种认知方式,形而上学地受到怀疑[2]。在古希腊人那儿,凡是可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称作“艺术”。在那个时代,雕刻图画之类的艺术,与手工业和农业生产等劳动一样,都是由奴隶和平民去做,“艺术家”就是“手艺人”或“匠人”,地位是卑微的[3]。古希腊罗马人的“艺术观”使他们对涉及体力劳动的造型艺术活动和职业产生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尽管古希腊是西方造型艺术的繁荣期和高峰期,但它们似乎未对造型艺术家的培养和教育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画工和石刻匠与所有工匠和手艺人一样,都是在家庭作坊中接受相关技艺训练的,一般是子承父业。到了中世纪,艺术教育活动被高级僧侣所控制,到了中世纪盛期,行会控制了艺术教育,行会中的手工作坊采用的是学徒制。

二、中世纪的“艺术观”和行会的艺术教育

中世纪的“艺术观”与古希腊罗马并无实质性的变化,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造型艺术均隶属于不同的手工行会,被视为纯粹的实践活动,完全没有知识体系和理论可言。在有些国家和地区,画家常常与药剂师同属一个行会。早在12世纪,欧洲就出现了永久性的手工艺行会。像其他的互助会一样,中世纪的行会是建立在互助与合作的基础之上,并带有很强的基督教兄弟会的契约性质。行会在生产和销售等商业运作中保护自己成员的利益。还根据其组织原则建立必要的规章。行会的集体性质鼓励会员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协调,这与现代社会鼓励艺术家个人奋斗的观念是非常不同的。

行会不仅控制着各行业艺人的生产活动,而且还承担着艺术教育――培训年轻学徒的任务。无论是产品的制作活动还是手工艺人的培训活动都是在各种手工艺作坊内进行的。在行会制度中,学徒的培训一般都是按照某种统一的模式进行的。根据琴尼尼《工匠手册》的记载,一个学徒要从师傅那里学到基本的绘画技艺大致需要十三年的时间:第一年是不间断的钢笔、粉笔、炭条或排刷的绘画练习。然后用六年的时间掌握制作颜料和嵌板的技巧,还要学习压缩尺寸和研磨石膏粉、上画布、打底子、镀金、抛光、钻孔和压摸。最后再用六年来专攻湿壁画和镶板画,学会起稿、上色、修饰和上光等等,所谓学习或训练就是对师傅或助手的作品进行模仿。行会学徒制的建立不是为了培养和激发人的艺术创造力,而是为了保证传统的精湛技艺得以传承。这种行会的学徒培训模式还体现出一种教育上的等级制,即师傅管理助手,助手管理学徒。

总之,在整个中世纪,行会手工艺作坊几乎就是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等造型艺术家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临摹则是唯一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而摹品接近原作的精确程度就是衡量学习成绩好坏的唯一权威性尺度。由于临摹在中世纪乃至文艺复兴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以绝大多数优秀的艺术家都不可避免的受到这一训练方法的影响。在行会的艺术教育中,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造型艺术作为纯技术而被排除在一般教育教学之外,而这一类的艺术学徒也只接受纯技术训练而被剥夺了接受通识教育的权利。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观”及艺术教育

意大利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为各类艺术的现代概念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但是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造型艺术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极不相称的是,人们对“艺术”的普遍认识和理解相对与古希腊罗马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在一般人的眼中,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不属于理性活动的产物―“自由艺术”,而被划入不涉及理性思维的“机械艺术”。因此,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们仍是“工匠”和“手艺人”。所以,行会教育在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对文艺复兴初期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等造型艺术家的培养上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

文艺复兴产生了不同的世界观,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价值观[4]。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和观念的艺术家自觉地利用当时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将科学方法运用于艺术创作,并通过他们的艺术来表现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想,是促成这种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到文艺复兴盛期,一些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开始脱离行会,参加到人文主义的团体中,在人文主义的熏陶下,他们与许多诗人一样,同时兼有人文学者的身份。他们所受的教育也不再是纯技艺性的,而是科学的和人文的。

这样一来,行会的“师傅”一词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而逐渐变成了艺术“大师”,原来作坊中的“工头”则变成了艺术“天才”。艺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精神面貌,而且也影响到了他们的艺术理论。从艺术本身的发展来看,也只有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才被看做是一种可以与科学相媲美的精神活动。同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艺术家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伟大思想家。1435年阿尔贝蒂所著的《论绘画》已不再是简单的技艺经验罗列,而是一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科学论著。阿尔贝蒂提出要使艺术家从一种手艺人的低下地位上升到该时代思想的保护者和代表者的地位。达芬奇与阿尔贝蒂一样,也认为自然是绘画的源泉,他反对脱离自然而单纯地临摹他人的作品。但他又指出,作画时单凭实践和肉眼的判断而不利用理性的画家就像一面镜子,只会抄袭摆在面前的东西,而对它们的本质一无所知。因此达芬奇一方面坚持以自然为师,一方面又强调艺术的科学性,要求画家必须具备透视学、光影学、人体解剖学等方面的知识。其次,他又将绘画与音乐、诗歌、几何学、天文学等人文学科进行了逐一比较,证明绘画绝不是什么“机械的手工劳动”,而是一门科学。他在讨论绘画的主旨时说“一个画家应该描绘两件主要的东西:人和他的思想意图”。这显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那个时代的一大特征。

绘画一旦有了坚实的科学与理论基础,也就自然脱离了它自古以来所隶属的手工艺领域而成为一门独立的造型艺术。这样一来,他们的教育问题也就顺理成章的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城市,中世纪行会完全控制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等造型艺术家的培训和教育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对于文艺复兴的造型艺术家来说,除了行会作坊,他们还可以在艺术家“俱乐部”、“学校”等组织结构中接受教育和技艺训练,从而造成多种视觉艺术教育形式同时并存的局面。

四、学院艺术教育的产生和“艺术观”的转变

阿尔贝蒂和达芬奇这类杰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理论思想,引起了人们对行会控制的艺术培训模式的合理性以及纯粹技艺训练方式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尽管行会作坊所提供的这类技艺训练对培养熟练的工匠来说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但却无法提供阿尔贝蒂和达芬奇等人所坚持的那种艺术家整体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

达芬奇针对行会作坊的训练学徒的成规,明确提出,首先要学习知识,然后才是接受由这些知识支配的技法实践。米开朗基罗也说,画家和雕塑家是用大脑而不是用手来创作的。他认为雕塑是一门“知识渊博的科学”,而不是一种机械的或无创造性的技艺。根据这种艺术观,连接教授者和学习者的只能是这样机构――一种从事理论研究和艺术创造的机构。在这样的机构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对学术的自由探索而形成的,这里甚至没有一个现成的权威。这是一种符合时代需要的新的艺术教育体系,学院的诞生势在必行。这些最初的学院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学院,因为现代艺术学院是由教师指导的正规学习课程。而这些文艺复兴艺术学院更确切地说是由一群不同年龄的人所组成的,其中有初学者,也有学识渊博的大师,他们总是聚集在一起或是作画,或是观看别人示范新的绘画技术或法则,或是讨论艺术理论和其他有关某种整体文化发展的情况。这类学院是在著名人物的庇护下所形成的一些非正式的哲学圈子,学院课程是由同时代艺术家们自己建立的理论所构成的。他们研究透视学、解剖学、人体比例以及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和建筑艺术。此外,当时的学院还大致设计出后来学院艺术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后来所有学院艺术教学体系奠定了一个基础。

1563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创建的迪塞诺学院是西方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美术学院。这是由瓦萨里和托斯卡纳大公共同努力的结果。共有36位优秀的艺术家当选为该院的成员。瓦萨里创建这所艺术学院的内在动机是因为他意识到,伟大的时代即将成为历史,产生伟人和伟大发明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瓦萨里企图在这些巨人发明创造的基础上,为艺术建立法则。因此,这些法则是产生于艺术本身而不是以前那样来自自然,它们使艺术成为具有自身确定的探索及教学方法的独立学科。后来建立的罗马圣路加学院,非常重视和强调研究迪塞诺艺术的基本原理、开展理论争鸣、举办学术讲座的传统,为后世美术学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奠定了基础。1590年卡拉奇三兄弟在波伦亚建立了一所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学院――卡拉奇学院。这是一所私立的学术机构,私立学院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意大利变得十分普遍。它们的出现和存在可以证明,自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家这一职业已经得到人们的承认和尊重。艺术学院可以通过科学和思想培养和教育出――而不仅仅是通过技艺“训练”――一个艺术家的观念在文艺复兴时代后期最终得以确立。同时也意味着对古代“艺术”观的突破,标志着西方历史上绘画、雕塑和建筑这些造型艺术真正自觉的开始。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学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在这里,知识、思想和尊严得到维护和发展,它一方面标志着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造型艺术各自脱离“机械艺术”或“纯手工技艺”而独立;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强调和突出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造型艺术活动的共性、理性、科学性和知识性,并由此改变这类造型艺术家的身份和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自学院产生以来,人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巨大和实质性的变化。随着学院艺术教育的兴起,历时数千年不变的古代“艺术”观开始受到实质性的挑战和颠覆,并向近代艺术观转变。

参考文献:

[1]邢莉.自觉与规范――16世纪至19世纪欧洲美术学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5.

[2]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朱光潜.西方美术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艾迪斯•埃里克森.艺术史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上一篇:文化交流与文化竞争软实力 下一篇:嬗变后传统竹、藤家具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