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络理论治疗湿疹验案2例

时间:2022-10-25 05:52:54

运用经络理论治疗湿疹验案2例

【关键词】经络理论;湿疹;经脉循行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89-01

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倾向湿润,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特点[1]。湿邪为患多缠绵难愈,有的患者病程长达十余年甚至数十年。笔者运用经络理论治疗湿疹取得满意疗效。

《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说明生理状态下,经络是气血循环运行的通路,是联系人体上下内外的枢纽,将人体脏腑肢节等各部分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样,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进退的道路,脏腑疾病也可以通过经络表现在相应的体表部位。阳经的经脉循行部位若出现病变多为疾病初期,病位浅,病程短,致病因素一般为六淫等外邪;阴经的经脉循行部位若出现病变则多为疾病后期,病位深,病程长,大多是脏腑病变。十四经脉不同的循行部位也能反映出相应脏腑的病变,《杂病源流犀烛》说:“凡面部所有之处,其脉俱有以维络之”。如足少阳胆经,络耳、出耳、下颊,颊部属肝;任脉沿胸上行,止于面部,胸部属任脉;督脉沿脊柱上行,止于面部, 背部属督脉。由此可见皮损发生于面颊两侧与肝有关,发于胸部与任脉有关,发于背部与督脉有关。笔者在诊治湿疹时结合经络理论,根据皮损部位确定疾病所属何经,这样就能确定是何脏出现病变,在辨证施治时就选用相应的引经药有针对性的调整病变脏腑,收效甚佳。

病案1 韦某,男,77岁,2013年10月19日初诊,主诉:、腹股沟处反复出红斑、丘疱疹4年。病史:4年前上述部位出密集丘疱疹,痒,未系统治疗。诊见:皮疹对称,边界不清,剧痒,舌红,苔黄厚腻脉弦。诊断为湿疹,证属肝经郁热证,治法:清热疏肝,祛湿止痒。处方:龙胆草6g,黄柏10g,厚朴10g,柴胡15g,荆芥15g,防风15g,丹皮15g,苍术15g,生薏仁30g,白鲜皮30g,通草9g,7剂,每天1剂,水煎服。10月27日二诊:诉瘙痒较前减轻,舌尖红苔黄腻,脉弦。继用原方7剂。11月4日三诊:皮损消退而愈,舌脉同前。口服龙胆泻肝软胶囊。11月20日四诊:已愈,舌稍红苔薄黄,脉弦。继续服龙胆泻肝软胶囊2盒。

按: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与督脉会于巅。”此患者皮损所在部位正是肝经循行之处,故用柴胡,龙胆草等肝胆经要药,从肝论治,效甚佳。

病案2 舒某,女,67岁,2013年4月2日初诊,主诉:右外耳道红肿、瘙痒、渗出10个月。病史:自去年6月右外耳道出红斑、丘疹伴瘙痒、渗出,颈部也有小片红斑。外搽地塞米松霜可减轻。曾在省内多家医院治疗,效不佳。纳可,少寐,易醒,大便正常。左侧头痛。舌红,苔薄白,脉平。诊断:湿疹。证属肝胆湿热。治法:清肝利湿,祛风凉血。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9g,黄芩10g,栀子15g,柴胡15g,白芍15g,生地20g,丹皮15g,炒枣仁20g,白藓皮30g,地肤子30g,甘草5g,7剂,每天1剂,水煎服。二诊药后耳部皮损明显减轻,苔薄白,脉平。中药原方龙胆草减为6g,加黄连6g,7剂,每天1剂,水煎服。三诊皮损完全消退,舌红,苔薄白,脉平,睡眠转好。中药初诊方5剂,水煎服。

按:《灵枢经・经脉》云:“胆足少阳之脉,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本例皮损所发部位,基本上为胆经循行之处,采用清肝胆湿热之剂治疗后,皮损很快消退,热去胆清,心神不再被扰,睡眠也转好。临床体会,皮损发于阳经所过之处者,多属实证,发于阴经所过之处者,多属虚证,据此辨证治疗,效果甚佳。

参考文献:

[1] 陆德铭.中医外科学[M].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8.

上一篇: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不同品种红景天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