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四川财政瓶颈:经济转型与财政转型并举

时间:2022-10-25 05:51:10

突破四川财政瓶颈:经济转型与财政转型并举

近年来,四川省在财力增强的同时,财政收入增速回落,财政收支矛盾逐步显现,新形势下,要突破财政瓶颈,需将财政转型与经济转型紧密结合,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财政收入现状:

从“吃饭财政”到“发展财政”

近年来四川省财力不断增强,绩效管理进一步改善,保障范围更广,保障水平更高,总体上实现了由“吃饭财政”向“发展财政”的转变。财政收入增幅比全国平均高6个百分点左右。2011年,全省公共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5.2%,比2007年提高1.9个百分点,四川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公共财政总收入、财力规模和公共财政支出四项指标均稳居中西部第一。支出规模全国排名由2006年第8位上升到2011年第4位。全省维持机构运转的基本支出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项支出之比,已经从2002年的7∶3转变为2011年的3∶7。

2012年1~9月,四川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6%,其中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各增长16.1%和17.3%,超额完成了前三季度预算进度计划,并保持了持续增长势头,财政收入增幅比全国高5.1个百分点。

但2012年1~9月四川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比2011年同期回落21.1个百分点,其中,税收和非税收入增幅各回落16.8和38个百分点,回落幅度较大。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列全国第21位、西部第7位。

财政收支矛盾:

在新形势下将趋于突出

一方面,由于四川是经济欠发达省,又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民族大省,人均财力水平本身较低,2010年人均财力为3363元,列全国第24位。各区域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还很不均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常态,以往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将难以为继。实施结构性减税也抑制了财政增收。

另一方面,四川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长期因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保障标准偏低形成的抑制性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各方面对政府公共支出的预期不断抬高,财政支出特别是民生支出正处于上升过程中,面临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保障压力特别是刚性支出压力。社会公众对加快财政转型、提高支出绩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这都使新形势下的财政收支矛盾趋于突出。

财政收入增长放缓:

综合因素的结果

影响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因素,既有短期的周期性因素,也有长期的结构性因素。既有全国具有的共性因素,也有四川自身具有的特性因素。

短期的周期性因素

生产和流通增长速度下降。2012年1~9月,四川GDP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增幅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1%,回落6.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回落2.4个百分点。经济决定财政,经济尤其是工业增速明显放缓对财政收入影响较大。

物价涨幅回落。2012年1~9月,CPI上涨2.6%,回落3.1个百分点;PPI下降0.8%,而2011年1~9月为上涨7.9%;IPI上涨0.7%,回落12.9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疲软。受调控政策影响,2012年1~9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1%,回落16.2个百分点;2012年1~8月商品房销售额仅增长0.9%;2012年上半年来自房地产行业的税收收入仅增长6.3%,回落34.6个百分点。

长期的结构性因素

四川资源型经济结构的局限性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凸显。四川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了经济的主导地位,201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2.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而工业增加值占了GDP的4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4%,占了税收的约50%,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为0.66∶0.34。这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结构,GDP的2/3左右与资源型产业直接相关。这种经济结构具有处于产业链低端、发展方式较为粗效、内生动力弱、生产率和附加价值低、创税能力相对较弱小、资源消耗较大、废弃物排放较重、产能过剩较大等特点。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形势下,资源型经济结构的局限性进一步凸显,发展速度放缓,提供财税收入的能力相对弱化。

财政对土地收入依赖偏高。实行分税制以来,地方政府的财力财权与事权严重不匹配,四川财政对土地收入依赖性较强。与土地直接相关收入一般占财政收入的60%左右,房地产市场波动对四川财政收入影响较大。

实施结构性减税。包括个人所得税改革,提高个体工商户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对小型微利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免征蔬菜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等,对财政增收影响较大。

应对举措:

财政转型与经济转型并举

需推进四川财政进一步向民生财政转变,将财政转型与经济转型紧密结合,建立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

加快经济和产业转型,为财政持续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资源型经济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型经济的转变。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位一体”及产城相融的要求,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拓展产业和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实行“非禁即入”,鼓励民间资本扩大投资领域和规模,构建多元化、社会化“大财源”建设格局,逐步降低财政对土地收入的依赖。

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减轻居民后顾之忧。

加快财政进一步转型,实现财政体系高效运行

推进财政投入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向民生财政转变。创新财税政策的实施方式,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和财税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投入,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形式投融资体系。

财力增量优先向民生倾斜。压缩一般性事务支出,减少行政公用经费,节约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确保民生支出的增幅高于一般预算支出的增幅,不断提高民生支出的比重。

加大资金整合力。将支持目的类似的民生资金加以整合,实行归口管理、集中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加大财政增收节支力度,进一步提高财政运行绩效水平

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禁止违法违规减免税收,既做到应收尽收,又不收过头税,防止虚增财政收入。严格非税收入管理,制止违规收费和防止虚增非税收入。

创新理财思路、制度、机制、政策和办法,以强化支出绩效目标考核为重点,强化各级各部门的管理责任和绩效意识,由“重投入”向“重管理”、“重绩效”转变。完善绩效预算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绩效。

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可争取中央财政进一步扩大对四川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加大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取消中央财政投入公益性建设项目对地方财政配套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资源开发利益共享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等的扶持,争取将四川作为构建地方税体系试点地区。■

(作者系四川省社科院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上一篇:时代强音 乐山奏响 下一篇:如何告别“黄金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