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留守妇女:美丽而忧伤

时间:2022-10-23 04:03:06

四川农村留守妇女:美丽而忧伤

截止2011年底,四川全省农村留守妇女约474.1206万人(包括留守老年妇女),30~50岁年龄段达到350多万人。留守妇女较多分布在农业地区、盆周山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70%以上的留守妇女主要从事传统养殖、种植业,85%以上的留守妇女为小学、初中或文盲。

留守困局:美丽忧伤的女性群体

她们是“留守困局”里最美丽坚强的一群。她们勤勤恳恳、吃苦耐劳,是整个家庭的支柱。老人因她而安全,孩子因她而安定,在外打工的丈夫因她而安心。

但是,她们又是充满忧伤的一群。长年累月于贫困中挣扎、孤独中困守,她们早已身心疲惫。

留守妇女头上的“三座大山”

留守妇女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密不可分。根源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又与留守妇女面临的经济发展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文化生活贫乏、婚姻关系脆弱的背景息息相关。

目前四川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三低”现象:即劳动强度大、健康水平低,精神压力大、幸福指数低,安全隐患大、自卫能力低。相当部分留守妇女认为这“三大三低”就是压在她们头上的“三座大山”。

农村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在家是一种无奈和辛酸的选择。一方面是自身条件较差。年龄偏大、体弱多病,文化较低、缺乏技能,到城市务工缺乏自信心和基本条件,只有依靠丈夫外出务工维持家庭生活。另一方面是家庭负担沉重。留守家庭一般上有老下有小,被迫留守在家承担发展生产、料理家务、照顾老人、教育孩子的任务。

处于社会边缘,身心压力大

农村留守妇女大多是家中的“顶梁柱”,但由于势单力薄,她们长期辛勤劳作积劳成疾。经济不宽裕、有病不能及时就医、邻居和婆媳关系不和、社会歧视的现象时有发生,但这些往往被社会忽视。同时由于长期夫妻分居,给留守妇女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很大的缺失,孤独、抑郁、烦躁、焦虑、担忧和猜疑等因素严重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据内江市妇联调查情况显示:40%以上的留守妇女“感觉婚姻家庭不幸福”。

据调查,留守妇女担心的主要问题依次是:担心丈夫的身体和安全,隐瞒收入、不承担养家义务,有外遇、对自己不忠,农忙时生产没人帮忙,遇事时找不到人商量,家人生病没人帮助照料等等。离婚率也呈上升趋势,据泸州、雅安市民政部门统计,因夫妻一方外出打工导致离婚的比例占当地农村离婚人群的一半。当留守家庭出现婚姻危机时,留守妇女一般处于极度的弱势地位,往往导致人财两空。

不安定因素在增加

一是自身缺乏安全感。由于农村住房分散、妇女防范能力不强,她们往往成为害的主要目标。据遂宁市妇联调查,农村性骚扰案件中,62%的受害者是留守妇女。眉山市的农村害案件中,留守妇女占到了70%。而当权益受到侵害时,30%左右的妇女选择了忍耐,但更多的妇女则勇敢地选择报警或找政府、妇联求助,甚至通过法律手段维权。

二是潜在不稳定因素多。容易被各种犯罪分子和组织利用,在一些中,妇女占了较大比例,潜在着许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

三是心理失衡导致行为失常。身心的亚健康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疏导往往出现心理失衡进而导致行为的失常。广元市剑阁县曾出现过留守妇女持刀杀死亲生儿子后放火自焚事件。这些悲剧的发生令人痛心和同情,这些典型案例反映出当前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心理健康问题。

突出重围:为她们再造一片天

在互联网上,有心的网民为曾经携子自杀的留守母亲设立了一个纪念网页,没有照片,生辰不详。但愿不久以后,面对这些女性以生命写下的时代追问,能做出完善的解答。

出台“关爱文件”

建议下发《四川省关于推进农村留守妇女工作的意见》,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妇联实施、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尽可能实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要加快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等制度的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要把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通过土地整理等手段适度调整聚居规划,切实解决农村治安防范力量薄弱问题;公安、教育、人社、民政、卫生、农业、妇联、团委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服务和帮扶。

建立“信息平台”

建议由省统计局牵头、省妇联协助,组织公安、民政、计生等相关部门,聘请相关专家,发动巾帼志愿者对全省农村留守妇女的情况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起全省农村留守妇女数据库及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科学的管理网络,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设立“救助基金”

建议设立“四川省留守妇女救助基金”,可协调省财政划拨500万元作为启动的原始资金,并每年从体育彩票、福利彩票募集的资金中各划拨100万注入基金,以保持基金的实力和帮扶的可持续性。

“四川省留守妇女救助基金”可由省妇联负责接受、安排、使用,设立专门账户,实行统一管理,接受社会监督和有关部门审计。通过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鼓励和吸纳爱心人士对基金提供捐助。

建设“阳光家园”

省妇联可在农村留守妇女相对集中地区的乡(镇、街道)、村(社区)推进“妇女阳光家园”建设。面向农村留守妇女和家庭开展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综合维权、家庭教育、社区文化、家政信息、矛盾调解、帮扶救助、和心理咨询、健康服务等工作,把“阳光家园”建设成为向广大农村宣传政策的阵地、传播知识的课堂、传递信息的纽带、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的窗口、展示妇女风采的平台,成为广大农村留守妇女找得着、靠得住、能办事的身边“娘家”。并力争通过以点带面,用3~5年时间,实现村(组)“妇女阳光家园”全覆盖。

开展“帮扶行动”

一是健康关爱行动。通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组建农村留守妇女健身队等形式,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水平。二是增收致富行动。各级妇联将通过“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居家灵活就业”等活动,帮助农村留守妇女创业就业、发展生产、增收致富。在成都、绵阳、遂宁、眉山等地建立了居家灵活基地437个,投入资金1700余万元,对30余万人(次)留守妇女进了蜀绣、竹编等技能培训。三是法律维权行动。进一步深化对妇女的普法宣传、畅通妇女的述求渠道、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使农村留守妇女在家门口享受维权服务和法律帮助。四是邻里互助行动。妇联积极引导、组建以留守妇女为主体的互助小组,通过牵线搭桥,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与农村留守妇女牵手结对。

(作者单位:四川省妇联权益部)

上一篇:小小萤火 汇聚大爱 下一篇:网购正在改变川人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