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生态农产品的种植及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25 05:35:07

凉山彝族自治州生态农产品的种植及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凉山彝族自治州因独特的地理、气候等因素,具有发展生态农产品的区位优势。文章以苦荞为例,在对凉山彝族自治州苦荞种植原因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苦荞发展策略

关键词:生态农产品;区位优势;苦荞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市16县,境内有彝、汉、藏、傈僳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478万,其中彝族人口236万,占49.4%,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境内地貌复杂多样,高山、深谷、丘陵、盆地、平原相互交错,海拔落差巨大:处于最高海拔的木里县恰朗多吉峰高达5958米,最低的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谷底仅305米,相对高差为5653米。所以,州内各地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常年最高积温6979℃,最低积温4086℃,年均气温14℃~17℃;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季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干暖,夏半年云雨较多,且多夜雨昼晴,气候凉爽,年均降雨量1000~1100mm;日照充沛,全州年均日照时数2000~2400h,无霜期达230~306d。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立体农业奠定了基础,具备在不同自然区域发展不同优势农业产业的特点。

苦荞不仅有很好的药用价值,而且还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营养成分主要包括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营养素、膳食纤维等,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一种集营养、保健、医疗于一体的天然绿色健康食品。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苦荞种植原因分析

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中,凉山彝族是最早种植、开发苦荞的民族,也是世界上唯一具有浓厚的苦荞情结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探究凉山彝族长久、广泛种植苦荞的原因大致如下。

(一)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

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山峰高耸,河谷深切,有属大雪山脉南支的锦屏山、牦牛山、鲁南山、小相岭、黄茅埂等山脉,多数山峰海拔超过4000米,地势险峻。彝族先民在选择居住地时偏好选择适宜生产、生活、放牧、避害、防祸的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定居,但这样的山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干旱、耕地陡峭贫瘠,仅有少数几种耐寒、抗旱、适贫瘠、生长期短的作物才可得以生长,苦荞便是其中之一。

(二)独特的文化习俗、传承

苦荞对于凉山彝族人而言,不仅仅是因为苦荞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首选的果腹食物(彝谚“荞翻山,麦打坐,洋芋吃了不经饿”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更重要的是苦荞在彝族的社会文化(祭祀、节庆、人生礼仪等)中担任着重要角色,由此造就了苦荞在粮食作物中无可比拟的优越地位。

苦荞作为重要的象征物品,在凉山彝族的各种祭祀活动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祭品。凉山彝族的是祖灵崇拜,他们相信人死后通过送灵仪式可以回归到祖界,祖灵直接影响着现世人的幸福安危,而且先祖会将灵魂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之中,故万物皆有灵。在凉山彝族人的日常生活、重大节庆中,祭祀是十分庄严的活动,对祭品的选择亦有各种禁忌,苦荞作为洁净的、祖灵喜好的食品表达着现世人对祖灵的无限尊崇。

凉山彝族人生礼仪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超度灵魂,苦荞食品均会出现在这五大重要时刻。

小孩诞生之际,家人大清早就开始熬荞粥、烧荞粑粑,随后孩子父亲抱起孩子,象征性地剪下婴儿的一小撮头发,将把头发缠绕在一个小子上,再戴在孩子的手上。随后,全家人喝荞粥、吃荞粑粑并象征性的喂婴儿一点。经过这个仪式,父亲即确认与孩子的血缘关系。小女孩成年之际要举行换裙仪式,仪式当天,母亲首先要用荞面做一锅“格火扎谢”并让女孩先吃,意喻女孩自此具有荞子一样旺盛的生命繁殖力。婚礼、葬礼、超度灵魂中,荞粑粑不仅作为家族成员间社交礼物相互馈赠,分食荞粑粑也是取悦神灵、传递情谊的特殊方式。

综上所述,苦荞对于凉山彝族人而言,不仅是维系生命繁衍的重要食品,也是他们社会交往的礼仪物品,更是祭祖献神的仪式祭品。这也是面对高产粮食作物被陆续引种,但仍保持传统主粮地位的原因所在。

二、凉山彝族自治州苦荞种植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积种植苦荞的国家,栽培面积约30万公顷,产量占世界总量 80%以上。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生产无污染、纯天然苦荞麦的重要基地,也是全国唯一获得苦荞麦国家地理标志和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地区,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全世界苦荞麦有15个品种,2个变种,凉山州就有10个品种,2个变种;进入中国农科院品质资源库档案的近900种苦荞中,凉山有700多种、占90%;苦荞种植面积约938平方公里,年产量约14万吨,约占全国苦荞麦产量的一半。因此,有“世界苦荞在中国,中国苦荞在凉山”之说。州内苦荞种植主要划分为两大区域:高山春、夏荞麦生产区及二半山以下秋荞生产区。高山春、夏荞麦生产区即以昭觉县、布拖县、甘洛县、美姑县、金阳县、喜德县等县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区,该区域的土壤、气候、地质等条件均适宜苦荞的生长,是栽培优质苦荞的最佳生态区。春荞适宜播期为4月上中旬至5月上旬,夏荞为6月中下旬播种,常年种植面积约50万亩,亩产约 150 公斤。其中甘洛县开发种植以地方名、优、特、稀 “黑苦荞”为主体的品种,种植面积4.64万亩,总产4500吨。二半山以下秋荞生产区主要集中于凉山北部、中西部和中南部地区即冕宁县、越西县、盐源县、西昌市、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普格县等地。适宜播期为8月上中旬,然而,同一季节播种也会因海拔高度不同而造成播种期存在差异,确定播种期的原则是“春荞霜后种,秋荞霜前收”。秋荞产区常年种植面积约50万亩,亩产约100公斤。

三、凉山彝族自治州苦荞发展策略

(一)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产量低是制约苦荞种植及苦荞业发展的瓶颈,应充分发挥西昌农科所和西昌学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如“川荞系列”和“西荞系列”品种,积极推广与之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同时,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科技服务;以技术培训、宣传和示范为手段,通过“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科技入户”等形式,加大荞麦技术规范的培训和推广力度,推广省工、节本、降耗、增效技术,加快科技推广应用速度。

同时,依托区位和区域优势建设系列工程平台,优化配置各类荞麦科研、教育、人才资源,加快培植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快的荞麦产业科技支撑体系。以技术成果为载体,建立科研院所与苦荞生产加工企业协作共进、成果共享、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机制,深入推进苦荞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增强免疫力、抗菌功能产品的研发工作。突出苦荞现有生产和加工技术的集成化,研究其特用功能成分与作用,研究解决特色荞麦大众化食品与主食加工关键技术,如研制、开发苦荞初级产品(苦荞米、苦荞粉、苦荞片、苦荞皮);保健产品(苦荞挂面、非油炸方便面、苦荞洒琪玛、苦荞蛋糕、快餐苦荞粉、苦荞羹、快餐苦荞粥、苦荞醋、苦荞黄酒、苦荞酱油、以苦荞皮为主料的保健褥、垫等);功能性饮料(苦荞茶、苦荞袋泡茶);苦荞医药制品(生物类黄酮胶)等系列产品,推动成果转化。

(二)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苦荞质量安全水平

首先,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根据凉山州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苦荞主产区种植结构,加大对优质苦荞麦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按照“100亩核心攻关、1000亩展示示范、10000亩高产创建”的模式,突出创建层次,通过集中连片创建,使万亩示范区荞麦平均亩产春荞达到200公斤以上,秋荞达到150公斤以上。

其次,建立健全质量检测体系,加强优质苦荞麦产品质量监管。自2003年以来,凉山州先后制定及颁布了《凉山苦荞茶》、《凉山苦荞生产工艺规范》、《凉山苦荞茶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等三项地方标准及规范,用于指导及规范苦荞的种植及生产加工。同时,构建了大凉山苦荞茶质量追溯系统,对苦荞茶进行电子商品识别码管理,通过“一品一件一码”,实现苦荞茶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加工生产销售的全程跟踪与追溯。

(三)强化大凉山品牌建设,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

首先,凉山州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整合行业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地帮助苦荞生产加工企业打造大凉山品牌,切实做好品牌推介宣传工作,如组团参加农博会、西博会、农交会、展销周等各种推介会、洽谈会及展销会,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提供贸易推广窗口,提高凉山苦荞的整体品牌效应和知名度。

其次,根据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质量要求,组织苦荞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积极从事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申报认证工作。目前、凉山州的昭觉县、美姑县、越西县、布拖县、普格县已获得“四川省无公害荞麦生产基地证书”; 四川环太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西昌市正中食品有限公司已经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转换认证,其中环太品牌已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是中国苦荞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积极申报凉山苦荞麦地理标志保护:“凉山苦荞茶”于2013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凉山州率先获得区域性保护的加工类产品,进一步巩固了凉山苦荞茶在全国的品牌地位;甘洛县亦取得“中国黑苦荞之乡”地理标志,不仅带动了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凉山州苦荞行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阮池银.云南小凉山彝族苦荞文化的环境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2.

*本文系西昌学院社科课题“凉山州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研究”(编号:13SQ4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一篇: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立足成才重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服务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