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方言表示“蹲”义的“咕丢”本字考

时间:2022-10-25 05:12:55

摘 要:河北方言中表示“蹲”义的“咕丢”两个字,本字是“蹲”。“”“蹲”二字同义连文,符合汉语语素复合造词的原理。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字很少使用以及“蹲”作为复合词后置音节沦为轻声,是造成“蹲”两个字本字模糊化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河北方言 蹲 丢 蹲

“蹲”在汉语中很早就已出现,意思是“两腿尽量弯曲,像坐的样子,但臀部不着地。”[1]《说文解字》:“蹲,居也。从足,尊声。”[2]《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期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许慎所著。该书于永平十二年(公元100年)写就,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定稿,说明“蹲”字早在约2000年以前的汉语中就已经使用。

但在河北省诸多地方方言中,人们不说“蹲”,而说“咕丢”。“咕丢”,用的是同音字,深州、辛集一Х窖缘亩烈羰[?ku tiou],其中的“咕”字,根据当地人哄孩子蹲下大小便时说“咕咕”([?ku ?kur]),循当地方言两个阴平字连读前一个字变阳平的变调原则,可道“咕”字的声调应该是阴平。①

1980年,方言学者高玉振著文《深县方言本字考》[3],推定“咕丢”的“咕”,就是“”字。并给出两个证据:一是《广韵》:“,苦胡切。蹲貌。”[4]一是《集韵》:“,空胡切,并音枯。蹲貌。”[5]

《说文解字》以“居”释“蹲”,《广韵》《集韵》以“蹲”释“”,联系今河北方言独说“”而不说“蹲”的事实,似乎能够说明:“”字的产生年代应该不会晚于“蹲”字。那么,根据《广韵》《集韵》所给出的解释,可以肯定“”就是“咕丢”二字中“咕”的本字无疑。

可是,现在生活中常用的“居”字,根据它在古代韵图上的地位――“见”母平声合口三等“鱼”韵――和它在现代河北方言里读音为[??y]的情形,我们不难推寻出“居”字在中古时期的读音应该是[?ku]。那么,同音的“居”字和“”字会是什么关系呢?

中古,或更早一些时代“居”字读[?ku]的现象,向我们表明历史上“居”字曾经发生过音义变化:随着“居”字读音由[?ku]变[??y],同时发生表义变化。具体地说,由“蹲”义引申出“居住”义。由此,出现“”字以安顿“居”字的本义,而让“居”字从此只表示引申义“居住”。

“”字出现以后,“居”字字义的一部分由“”字分任,“居”字从此只负责表示“居住”义,表示“蹲”义由“”字承担。值得注意的是,“居”字之后表示“蹲”义的,除“”字之外,还有一个“踞”字。

笔者以为“踞”字应该是俗字。从造字法的角度看,虽然可以认为“踞”是一个形声字,从足居声,但是,“踞”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形声字,“居”从尸古声,已经是一个形声字,之后“居”整体作声旁,成就一个从足居声的新形声字,这跟“江”“河”“松”“柏”这类直接在“六书”原则上造出来的形声字具有本质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看,“踞”字应是俗字。当然,从现代汉语意义上来说,“踞”字早已不再表示“蹲”义,也不再表示“居住”义。

“踞”“”二字性质有所不同。上文提到,“”是“居”字出现音变同时引申出“居住”义后新造出来代替,表示“居”字本义的一个字,是个规范字;而“踞”字实际只是民间创造的与“居”字共存的俗字,一个并非真正意义的形声字。就我们所知,今河北、河南两省方言中表示“蹲”义的,大致是河北方言说“丢”的多些,河南方言说“踞”的多些。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踞”之为词,因“”“踞”二字同义连文,符合汉语造词理据。因此,“丢”之为词,应该也是“”“丢”同义连文而得,问题在于“丢”的“丢”本字到底是哪个字。

如此,“丢”字能够透露的有关“丢”当年成词时的信息仅仅是:“丢”字所代表的那个字,中古系“端”母字。那么,比之于“踞”字中古系“见”母字的语音事实,似乎可以假定为两种情形:第一,“丢”原是“踞”,即“丢”的本字是“踞”,其语音演变路线是:[?y][?iou][tiou];第二,“丢”原是“蹲”,即“丢”的本字是“蹲”,其语音演变路线是:[tu?n][tiou]。我们认为后一种假定的语音演化路线更为直接、便捷,自然也更趋合理。显然,按此推测,中古以后河北、河南两省方言在表示“蹲”义的词语的创造活动中,各有不同的用字选择上的考虑。

综上所述,河北方言表示“蹲”义的“咕丢”两个字,本字是“蹲”。“”“蹲”二字同义连文符合汉语语素复合造词原理,“”字书面语很少使用以及“蹲”作为复合词后置音节沦为轻声,乃是造成“蹲”两个字本字模糊的直接原因。

附注:

①从古代的反切看,“”字声调应该是阴平,但在辛集方言中却是阳平。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高玉振.深县方言本字考[J].方言,1980,(4).

[4]陈彭年.宋本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5]丁度.集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3.

(张仲霏 神奈川横滨 日本东亚学院 221-0802)

上一篇:高中语文作文与阅读教学方面的几点尝试 下一篇:高中数学落实“后满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