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品德课堂洋溢生活的气息

时间:2022-10-25 05:05:40

让思想品德课堂洋溢生活的气息

【摘 要】生活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源头活水,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生命的律动,洋

溢着生活的气息。

【关键词】生活;思品;教育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生活的思想品德课就等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活力可言。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去组织教学,这才符合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

一、运用生活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设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摒弃了传统课程教学的单纯说教、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需要,更加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学生的发展。这就不可避免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只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原型或者适合其生活经验的、真实可信的事件与场景,由于与他们的切身体验有关,所以能够吸引学生的求知兴趣。学生的生活原型或者适合学生生活经验的、真实可信的事件与场景是思想品德课的最佳起点,也是最好的落脚点。学生通过这些事件,能获得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既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又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在学习“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内容时,我举了法、英、美对利比亚的空袭这一话题,问学生:“这三个国家离利比亚很远,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管人家的事?他们是不是真正的保护平民,维护人权?还是出于其他的目的?” 通过学生身边的这些事情,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觉得所学的东西还能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认识到学习的知识有用、管用,也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活化课堂教学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无非是教师将自己认为重要的一些知识点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讲给学生听,学生认真的记笔记。课后死记硬背,背诵、默写、考试成了家常便饭。课堂没有生机和活力,思想品德教师的“人气指数”急剧下降,思想品德课成了枯燥无味的代名词,课堂成了不起波澜的一潭死水。新课程理念犹如一缕春风吹拂着这潭死水,让他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必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是新课程标准的体现,反映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学生熟悉的生活可以将教材上生疏、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生活化、具体化。因为生活是具体的、生动的、变化多姿的,它能触动人的心灵,能拉近学生与课程、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使课本知识变得灵动、生动,使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焕发出生命的魅力。《充满活力的经济制度》对学生来说理论性比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在教学过程中我就选择了遍布乡村的小卖铺、卖豆腐的、理发店等经济实体,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让学生自己列举这方面的实例,学生经过思考,自然就能明白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内容。

三、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化,构筑师生互动平台

“师生互动”作为新课程的一个价值取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课堂,是不健全的课堂,是残缺的课堂,是沉闷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最容易形成“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形式。

要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格局,就必须寻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得教材中的问题能够使用生活中的实例来佐证,实现“问题生活化”;生活中的事例能够设计成问题,使用教材中的理论来解释,实现“生活化问题化”。发生在青海玉树地区的地震使得千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的苦难,全国各族人民没有忽略他们的灾难,全国自上而下迅速掀起了抗震求灾的热潮,无数志愿者奔赴灾区,从这当中我们能够引申出很多让教师学生产生共鸣的话题,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的领导、公民的责任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等,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话题,达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切实感受“生活即教育”的真谛

教学要突破教师、课堂生活圈,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广泛的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形成态度、认识价值。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显示了教育的作用。而我们的学生被禁锢在校园这个不大的环境之中,让他们无法了解这个生活大课堂,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把他们引入社会,让他们自己去领略、去感受、去体会,去体验、去运用;同时我们也应该把社会引入我们的教学,引导学生去关心社会、热爱社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要把他们培养成不问世事的“书呆子”“书虫子”。“实践出真知”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只有让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更丰富、深刻。

教师要借助“生活”这一源头活水,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在“生活”的课堂上放飞自己的理想,让自己的生命飞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胡集初级中学)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的趣味性 下一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重视“阅读材料”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