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囹圄的自由女神――伊莎贝尔•阿切尔

时间:2022-10-25 05:03:15

摘 要: 《贵妇人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最佳作。在此作品中, 作者成功塑造了伊莎贝尔・阿切尔这一形象。本文一反中外评论家们提出的小说女主人公伊莎贝尔性格缺陷决定她坎坷命运的观点,试图从社会根源来剖析女主人公在欧洲追寻自由,身陷囹圄的命运背后复杂而深沉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 小说《贵妇人画像》 伊莎贝尔・阿切尔 自由 囹圄

亨利・詹姆斯被公认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之一,在欧美文学史上,尤其是小说从19世纪的现实主义传统向20世纪的现代主义过渡时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在其最佳小说《贵妇人画像》中成功塑造了一个自由女神光环照耀下生长于美国崇尚自由的新时期进步女性――伊莎贝尔・阿切尔。美国人倡导个性自由追求独立。伊莎贝尔正是带着争取自由、热爱自由和向往自由这样一种美国文化的精髓来到欧洲,希冀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和自由。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追求自己的自由,她拒绝了高贵绅士沃伯顿勋爵和美国实业家古德伍德的求婚。然而单纯的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男权和金钱至上的社会,永远也摆脱不了金钱和道德的束缚,最终成为一场在金钱利益驱动下促成的婚姻受害者,难免身陷囹圄的命运。同时,在欧洲通过生活经历,感情考验,道德选择和文化对抗,痛苦之后,她完成了关于自由、知识和自我的内心探索,获得了精神上的重生,仰望到了自由的曙光。

《贵妇人画像》一开始描述了一个想要将所有人都融入进来的复杂而可感知的社会环境――别开生面的下午茶,以及作者有意限定这场下午茶参与者为男性,自然而然得将人物和情节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有着一种威严的传统的社会秩序,这是一个基于金钱之上的有着父权主义、夫权主义和“‘他有权力’因为‘他有钱’;‘得到其中一个’能够成为‘另一个的圆满开端’”①信念的旧社会。这个仍以男性专制和偏见为中心轴的文化机制要求女性牢记其从属地位,她们是父亲和丈夫的动产,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是她们固定了的人生轨迹,没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如需什么勇气和力量,那就是忍耐和坚韧。虔诚、纯洁、柔顺、优雅娴熟、善持家务的淑女形象才是符合传统道德和文明的。婚姻在19世纪是一项严肃的承诺,是女人最终的归宿和命运,女性应专注于服务家庭,其财产在婚后都归男人支配,其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都依附于丈夫,所以婚姻也往往商业化,酿成了很多婚姻悲剧②。

在这个社会里,任何人都难逃社会旧制度的束缚,尤其是女性。在《贵妇人画像》中,默尔夫人陷入破裂的婚外情;格米尼伯爵夫人也因婚外情备受鄙夷;伊莎贝尔姨妈则因对家人的冷漠孤独半生。这一切也已预示了伊莎贝尔的婚姻悲剧。

拉尔夫是伊莎贝尔・阿切尔的表哥,集慷慨、善良和智慧于一身,拥有美国人的思想,具备英国人谨慎,委婉的处世方式,是欧美文化完美融合的典范。英国著名评论家F.R.列维斯说:“拉尔夫不可单看作是美国人,也不可单看作是英国人一一或既是英国人,又是美国人……但总的说来,他融合了两国的长处,却没有任何一国的缺点。”③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个人,也被烙上了旧传统的印记――初见伊莎贝尔时问他妈妈打算“拿她怎么办”,被杜歇夫人反问道:“拿她怎么办?你这口气就像她是一块花布似的。”拉尔夫把伊莎贝尔看作了一件无生命物。他评价沃伯顿:“他有很强的责任感,有天赐的良机,有对人的体贴关怀,有钱有势。”以及劝临死的父亲将一半遗产留给伊莎贝尔:“愿为她的航行注人一股微风。”⑤“以便她不受物质生活的羁绊,有更多的自由选择婚姻和幸福,自由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些对话都生动再现了拉尔夫的男权立场,以及对金钱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的默许。

奥斯蒙德不惜强行拆散女儿帕茜和罗齐尔,并想利用沃伯顿对伊莎贝尔的恋情促成沃伯顿与帕茜的婚事。沃伯顿的好友拉尔夫嬉笑道:“你的地位之所以糟糕,就在于和你攀亲,人们根本就用不着非喜欢你不可。”⑥奥斯蒙德正是看重了沃伯顿的金钱地位,幻想借助女儿的婚姻享受贵族荣耀。而贵族沃伯顿勋爵却因其显赫的贵族身份反被伊莎贝尔拒绝。古德伍德在遭拒后就曾振振有辞:“一个没有结婚的女人是不能独立的……她每走一步都会遇到阻力。”⑦伊莎贝尔――这个美丽单纯、涉世未深、视自由高于一切,希望在对生活的亲自体验中确立自我,以拥有独立的判断力为生命尊严的基点的美国新世纪女性,最终由于所继承的巨额财产被奥斯蒙德和默尔夫人诱入了婚姻的囚笼,迷失在久久探寻的自由之旅中。

在金钱和男权至上的社会中,人们的一切动机往往是财产、地位。被政治经济影响的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只有臣服于它的现实主义者才能主宰它。默尔和奥斯蒙德的世界是社会的,他们是臣服于社会的现实主义者。而伊莎贝尔对自由的渴望却超越了历史。历史是无法容忍人们对真正自由、独立的渴望,以及为此付诸的实践的。想要感受自由的个人,他们的命运是处于历史压迫感的命运,最终只能使自己身陷困境。自然伊莎贝尔也不能逃避来自社会的重重压力,尤其是不能抗拒社会对传统女性形象的期待与约束。伊莎贝尔曾幻想自己的婚姻给她带来幸福,不会阻碍她对个人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却步入了令她窒息的婚姻牢笼。她追求自由的道路形成了两个明显的悖论:一是藐视金钱,却为金钱所制;二是确立自我,却被奥斯蒙德收藏并最终选择回归失败婚姻。正应验了她的朋友亨利艾塔所言:“对于像伊莎贝尔这样的姑娘,这笔巨额财富只能是一种暗藏的诅咒。”⑧她成为了世俗社会的牺牲品,无法逃避身陷囹圄的命运,“被陈旧的传统碾碎”。

在这个世界,被传统旧习碾碎的生活和艺术似乎快要消亡了。在一系列意识冲突中,当伊莎贝尔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时,认识到她的世界中所有的人类价值观都受到了利己主义,以及性别歧视等旧社会思想的威胁,而她也被利用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她成为挂在墙上的工具,就像一块打造好的木头和铁一样毫无感觉,但用起来着实方便”。她不再对自由抱有超验望,开始接受曾被她否认的社会化的东西,这不是“自我放弃”,而是对自己的复杂性和局限性的勇敢面对,是对自由和屈服之间的矛盾的调节,是对自己悲剧的正确认识――“非自然力造成的灾难”。这些认识,以及美国这片自由国度盛行的清教主义产生的强烈的道德意识:“每一个美国人应该以自己的善行来赋予生活以意义,每个人对自己的以及家庭的幸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⑨,促使她意识到在这个“毁掉她的幸福的没落的世界”里还有自身的责任感――她不能逃避,要勇敢地面对人生,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要竭尽所能挽救潘西,于是回归了无爱婚姻,最终成了潘西心中人间的“守护天使”和“自由女神”。

伊莎贝尔追寻自由的心里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对自由的超验性的幻想―感情经历中对自由的模糊和丧失。最后作者安排伊莎贝尔悲剧婚姻后的渐渐顿悟给了人们自由的希望――伊莎贝尔是欧洲的“自由女神”,虽暂陷囹圄,但是她用自己的切身经历为后人开辟通往自由的旅途。

注释:

①张宏杰,赵聪敏译.剑桥美国文学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8.

②王恩铭.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③Leavis.F.R.The Great Tradition[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60.

④亨利・詹姆斯著.洪增流,尚晓进译.贵妇人画像[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40.

⑤亨利・詹姆士著.项星耀译.一位女士的画像[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17.

⑥洪增流译.贵妇人画像[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23.

⑦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画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84:189.

⑧亨利・詹姆士著.项星耀译.一位女士的画像[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77.

⑨史志康.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1-221.

参考文献:

[1]亨利・詹姆斯著.洪增流,尚晓进译.贵妇人画像[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2]亨利・詹姆士著.项星耀译.一位女士的画像[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王恩铭.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张宏杰,赵聪敏译.剑桥美国文学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6]Leavis.F.R.The Great Tradition[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60.

上一篇:基于综合激励模式下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人力资... 下一篇:高职图书馆功能与服务模式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