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区家庭生态农业浅探

时间:2022-10-25 02:51:54

东川区家庭生态农业浅探

摘要:东川农业主要以家庭农业为主,由于长期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不科学的种植技术,造成土地质量不断降低,土地生产力减弱,阻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必须结合东川区情,在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下探索适合于东川农业发展现状的生态循环农业。

关键词:土地现状;生态农业;次级生产;初级生产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24-2

1 东川土地现状

1.1 东川农业资源概况

东川是昆明市所辖五区之一,拥有人口30.2万,国土面积1858.79平方公里,同时也是昆明市唯一的一个干热河谷区。境内最高海拔4344.1米,最低海拔695米,高差3649.1米。立体气候明显,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典型气候。农业耕地面积约20万亩,大部分属雨养农业,在耕地总面积中旱地占82.6%,土壤耕作层在20厘米以下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2.5%。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马铃薯和蔬菜。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9.9℃,全年无霜期345天左右,年平均日照为2259.1小时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705mm,年平均蒸发量将近年降水量的3.58倍。

1.2 家庭农业是东川农业的突出特点

东川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导致了农业经营仍以分散的家庭农业为主,为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问题,必须依据东川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必须以分散的家庭农业为现实基础,来发展生态农业。

2 东川家庭生态农业原理

东川农业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优势,该以种植业为主的就以之为主,该以养殖业为主的就以之为主,根据实际规模确定延伸其他产业链和产业循环的模式,尽量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原则。充分利用整体效应原理、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生物种群相生互克原理、生物与环境协调进化原理作为建立循环农业的科学理论,采用立体种植与立体养殖技术、有机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生物防治病虫草害和再生能源开发等技术措施来建立家庭生态小循环农业,使东川区农业生产更灵活、更有效的健康发展。

3 种植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建立良好生态循环系统

种植业是基础,以种植业为标准确定养殖规模和循环模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农作物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并且只有通过循环利用才能最有效的恢复地力,才能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形成良性循环。抓好养殖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养什么都要建立生态养殖和科学养殖的概念,以市场为导向,不能盲目投资和跟进。生态养殖是确保产品质量的一种科学养殖方式,很受市场欢迎。生态循环养殖是有效利用每个环节的副产品,达到保护环境,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显著提高养殖效益的高效模式。但是,很多生态循环养殖由于每个环节的相互制约,很难达到满意的生产效果。在海拔1600米至2200米的二半山区,以建设优质粮生产基地,发展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利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增加粮食产量。辅以林果业和厩养牲畜,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形成粮、果、畜禽全面发展。

结合现状介绍一种微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以供参考,该循环模式的主要循环利用流程如下:养殖土鸡(猪),购买少量豆饼加粮食饲喂土鸡或猪(另加入少量矿物质添加剂),并将鸡粪用于养殖蝇蛆(喂猪),将养殖的蝇蛆用于养殖土鸡,养蛆废料用于养殖蚯蚓,将蚯蚓煮熟后用于养殖土鸡,蚯蚓粪用于种植牧草(粮食),种植豆科牧草(如紫花苜蓿),收获的牧草(粮食)用于饲喂土鸡。完整进行本循环,养殖土鸡供应市场,养殖原料除购买粮食和少量的豆饼、矿物质添加剂外,其他原料基本都由自行生产供应,养殖成本低,效益可观。

4 有机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

通过物质多层次、多途径循环利用,实现生产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种植业、养殖业的动植物种群、食物链及生产加工链的组装优化加以实现,大幅度提高物质及能量的转化利用效率。如饲料喂鸡、鸡粪喂猪、猪粪制沼气,沼渣种蘑菇、养鱼、养蚯蚓及作为肥料还田等的综合多级利用,能量利用率可由一次利用的64.7%增加到90.5%。

4.1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

在许多国家都利用干燥膨化鸡粪代替粗饲料及粗蛋白饲料,这是由于鸡的消化道短,饲料未被充分吸收利用就排出体外,鸡粪中有约70%左右的营养成分未被消化吸收,经过适当处理后可作为猪、鱼等动物的优质饲料。畜禽粪便另一种利用途径是作为沼气原料,可作为能源利用,而沼渣沼液不仅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供作物利用,而且可作为食用菌培养料,猪、鱼饲料等。

4.2 秸秆综合利用

农作物秸秆占生物产量的60%左右,除一部分直接作饲料供牛、羊等草食动物食用外,还可通过氨化处理、微生物发酵及添加剂处理等,使营养价值和适口性大大提高,并可代替部分粮食。秸秆还可作为食用菌的培养料、沼气原料。

5 充分发挥次级生产的作用

次级生产包括动物和微生物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具有多种重要作用,除提供动力外,还可以生产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的肉、奶、蛋、皮毛等产品。农业动物和微生物能够将人们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转化为可利用的产品,能够富集分散的营养物质等,这对农业生产是不可取代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动物和微生物能有效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生产动物蛋白食品,改善人民食物组成;促进物质循环;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为此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次级生产力。

5.1 发展草食动物,充分利用富含纤维素的有机质

牛、羊、马、兔的消化器官发达,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特别是牛羊反刍动物的瘤胃可容纳进食食物的60-70%,肠道发达,食物在胃内有较长的时间进行发酵,食物在消化道内可停留7―8天,消化率较高。因此,发展草食动物,能够充分利用作物秸秆、树叶、菜叶、青草、干草等有机物质,提高能量的转化和利用效率,在海拔2000米以上地方可积极发展牧草种植,有计划的规划建设牧区,科学确定草山载牧量,并引导建立畜牧业产品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实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在海拔1500-2000米地区可将种植业、养殖业及沼气能源结合起来,获得较佳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基本模式为“种粮―养猪(鸡、牛、羊)―沼气”即利用猪粪便及其他有机废弃物进行沼气发酵作能源,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供给农作物。这种模式以农户为单元,以沼气为纽带,集种植、养殖、能源为一体,实现有机物质的良性循环。

5.2 发展水生生物,提高能量利用率

鱼虾是冷血动物,具有维持能较低、繁殖率高的特点,比陆生温血动物能量转化效率高2倍以上[1]。可将人们不能食用的作物副产品和加工副产品及人畜粪便用作塘鱼的饵料,进行水产品的生产。主要在海拔1600米以下水源丰富的小江河谷地区,在低湿地上开挖鱼塘,把挖出的泥土垫高塘边形成基,在基上种植果树、蔬菜、鱼草、农作物等,在塘中积水养鱼,并种植一些浮游植物等。同时可在塘边建造猪舍、沼气池等。蔬菜、鱼草作为草鱼饲料,鱼粪便可促进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生长作为中层鲢鱼饲料且可放出氧气供鱼呼吸,下层养浮游动物做鲤鱼和鳙鱼的饵料,鱼利用的残余物与粪便沉积于塘底形成塘泥可作农作物的有机肥,通过立体养殖结合种植业,这样有效提高能量利用率。

5.3 利用腐生食物链,增加能量利用层次

如蜗牛、蚯蚓、蝇蛆和食用菌等可利用农副产品有机质进行养殖和培养,从而将有机物进一步转化利用。农田中放养蚯蚓,可使土壤疏松,促使有机残体的腐殖化和微生物活动,可使小麦、玉米增产11-18%,蔬菜增产35-50%。同时,养一公顷蚯蚓,一年可产鲜蚯蚓6至7.5万公斤,蚯蚓含有丰富的动物蛋白质,用蚯蚓养鸡、养猪增重效果显著。另外可利用废料、粪便养蝇蛆,用蝇蛆喂鸡,利用稻草等培养食用菌,残渣用来喂牛、养鱼等。

6 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潜力

因漏光损伤、光饱和限制、呼吸消耗、环境条件及生理状况限制等原因使初级生产对光能利用率较低,生产上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是:选用优良品种,改变株型叶型,合理密植,实行间作套种,立体种养殖,推广覆盖栽培,提高复种指数,合理施肥灌水等措施。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即种群嵌合型、种群密结型和人工设施型来发挥农作物生产潜力;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包括合理利用地上结构与地下结构的关系,表现在对资源利用的种间互补原则和系统稳定性原则。

6.1 农作物间作套种

农作物间作套种的主要作用为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利用地力;充分利用植物间的互利关系;减轻自然灾害,稳产保收。间作套种的技术要点为:合理搭配作物种类,主要表现在“高―矮”、“胖―瘦”、“圆―尖”、“深―浅”、“阴―阳”、“旱―湿”等搭配上,在蔬菜种植区可充分利用瓜类和耐阴作物如韭菜等进行立体种植,在山区可利用玉米间种马铃薯、红薯、花生、豆类等,可利用玉米套种绿肥、萝卜等;采用适宜的配置比例和方式,种植密度的确定,应根据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土壤肥力水平及作物特性综合考虑,不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加大或降低密度;适时播种,缩短共生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共同的旺盛生长期处在同一时间。

6.2 实施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

由于长期的不科学施肥,造成土壤板结、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产品品质下降、种植成本不断加大,为此必须进行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只有进行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才能不断的使限制因子得到改善,实现土地的持续利用。

6.3 科学使用农药

长期的农药乱用,导致农业生态严重失衡,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基因突变,抗药性增强,形成恶性循环,对农产品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在农业生产中必须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对症用药,在农作物经济损失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农药用量及次数,选用生物农药,注意保护天敌,以实现农业生态平衡。

7 充分利用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农业生态平衡

农业生物种群间关系极为复杂,由于对自然环境及食物要求的矛盾,以及排泄物的相互影响等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的相互关系[2]。充分利用好这些复杂关系也是实现生态农业的有效方式。

7.1 生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

生产上主要体现在原始协同、互利共生。生产上利用的主要是不同生活型的植物间作套种和动物混养,相互利用对方造成的有利环境条件,相得益彰;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根菌是真菌和植物根组织形成的“有机体”,菌根可增加植物吸收矿物质养分的能力,植物也为真菌生长提供光合产物。

7.2 生物种间的负相互作用

生产上主要体现在竞争、捕食和寄生关系。生产上主要通过生物防治病、虫、草害,根据负相互作用原理,利用一类生物种群压制另一类生物种群,使其不能达到危害农作物的种群密度,可有效防治病虫草害。利用轮作、间混作等种植方式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可防止或减少病虫草害;利用动物、微生物治虫、除草,通过放养天敌控制病虫危害,例如稻田养鱼治草、治虫,利用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用寄生蜂防治甘蔗螟虫,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等,利用捕食螨防治红蜘蛛,利用弱毒疫苗防治番茄病毒病;利用昆虫、真菌、细菌防治杂草等。

8 结论

家庭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它使农业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保持永续利用,维持了农业生态系统平衡,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现代农业体系,必须因地制宜、采取长期综合技术措施来实施,才能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是值得探索的一种有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邹仁民.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辽宁:农业出版社,1991.

24.

[2] 尹均.农业生态基础.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78.

作者简介:阳厚才(1978-),男,本科,就职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汤丹镇农科站,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上一篇:试谈农职院校应努力承担起培养现代农民的历史... 下一篇:咸阳市食用菌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