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调动非智力因素快乐享受大语文课堂

时间:2022-10-25 01:48:16

有效调动非智力因素快乐享受大语文课堂

“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中国教育存在的缺点十分突出,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一、打破传统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必要前提是,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教学氛围中,创新激情与创新主动性才会得到激活,也才会有“主动自认地创造性阅读”。可是不客气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语文教育(当然,不仅仅是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扼杀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也麻木了,他们除了迷信教师、迷信书本之外,已经意识不到自己也有思考的权利。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因而,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充分调动感觉、联想、情感等去触摸语言材料的整体存在,化语言文字为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创设情境,培养揭疑与质疑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培养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首先是要培养他的揭疑与质疑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改变教师“说教布道”的做法,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说他人没说到的话,敢于对书本的“定论”提出挑战,敢于对不合时宜的权威解释说“不”,敢于坚持独立思考和积极的争论。

三、发展求异思维,多方开拓思路

在阅读教学中,与其煞费苦心地“引导”学生找这个“关键词”寻那个“关键句”,不如让学生畅抒己见;宁肯让阅读课成为学生精神交流的论坛,也不要让它成为教师传授阅读心得的讲座。又如作文教学,与其仅仅是“训练”学生如何在“怎样写”上下功夫,不如放开让学生在“写什么”上多动脑筋。总之,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的标志,不在于学生与教师有多少“一致”,而是看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多少“不一致”。从某种意义说,宽容学生的“歧见”,就是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权利的尊重。课堂教学中只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四、设疑启思激励创新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精心设疑,巧妙设疑,于无疑之处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波澜,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当我们的学生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他们所得到的将不仅仅只是“成功”的乐趣,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将在教师的设疑布疑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们不妨向学生抛出几个小问题:去鲁镇酒店喝酒的顾客有哪几种类型?他们喝酒时的神情气态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作者对孔乙己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假如孔乙己生活在21世纪,那么,迎接他的命运将会如何?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五、利用多种方式,提高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

许多科学上、艺术上的发现、发明与创造,都是在创造性的想象与联想中得到启发或获得成功的。所以想象思维、尤其是创造性的想象与联想思维,是创新思维能力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整合”提供的形象与抽象并存的信息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特别是富于创造性的想象与联想。对此,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并积极进行启发引导。具体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利用故事。即给学生讲一段故事,鼓励他们去推测故事的结局,允许他们根据故事内容设定多种结局。(2)利用艺术。组织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然后鼓励学生推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意境。也可以让学生听未曾听过的音乐,推测作曲家创作时的思维模式及其原因,并让学生描述作品的主题.(3)利用当天报纸。首先只看标题,不看内容,根据标题写下内容梗概,然后核对报纸,检验自己的猜测的信度。

总之,创新型教学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揣摩、探究,自己去获得知识的结论,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新课改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下一篇:上好阅读课,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