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试题分类例析

时间:2022-10-25 12:32:53

开放型试题分类例析

凡是具备解题条件不充分,结论不唯一或方法多样性三个特点之一的试题,都称之为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思维空间大,灵活性强,不拘泥于教材,情景新,探究性强,解答途径多样灵活,能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张扬个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范围去分析、优化、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解答只要是合理,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一、条件开放型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解题条件不充分,依据不明确,即题示条件的组成要素不齐备.它要求考生在不违背题意的前提下,检索各种可能的条件和依据,以达到解题的完美性.

例1(2012年黑龙江绥化)同学们不难发现,现在的门窗已经不是以前的木制门窗,而是用新型合成材料(普通合成材料中加入某些添加剂)制成的塑钢门窗.不久的将来,我们教室内木制的桌椅也会被轻便、美观、耐用的新型合成材料制成的桌椅所取代.请你想一想制做的塑钢门窗或桌椅所用的新型合成材料,应该具有怎样的性质?(请从安全、健康、耐用等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①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制做的塑钢门窗或桌椅所用的新型合成材料应该不能燃烧,以防止火灾的产生;②从健康的角度考虑:因为它们常与人接触所以应该本身无毒,也不能散发有毒物质;③从耐用的角度考虑:这种材料应该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以便经久耐用.

答案①阻热性(不燃烧)②无毒(或不释放有毒气体或无特殊气味)③化学性质稳定(或抗氧化或不可降解)

二、结论开放型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在解题条件的指导下,存在符合条件的多个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自己的思维能力检索出自己满意的答案.

例2(2012年德阳)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H4、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假设每一步反应或吸收均完全):①将无色气体充分燃烧;②燃烧后生成的气体通过浓硫酸的装置,装置的质量增加7.2 g;③再将剩余气体通过盛NaOH溶液的装置,装置的质量增加8.8 g.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原无色气体中可能只含有CH4和H2

B.原无色气体中可能只含有CH4

C.原无色气体中可能只含有CO和H2

D.原无色气体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

解析盛浓硫酸的装置增加的质量7.2 g是生成的水的质量,其中氢元素的质量是0.8 g;盛NaOH溶液的装置增加的质量8.8 g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其中碳元素的质量是2.4 g;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 ∶1,CH4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正好为3 ∶1,所以可能只有CH4,但不可能是CH4和H2的混合物.所以选择A.

答案A.

三、方法开放型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由于学生思维走向和层次的差异,达到同一目的的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因此,求异和创新是解答此类试题的重要方法.

例3(2012年吉林)图1是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2)若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仍有少量晶体,使其全部溶解的方法是(填一种方法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难度较小.观察图象,由于曲线是上升型,故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若要使饱和溶液中的少量晶体继续溶解,可以升温或加水或加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等均可.

答案(1)增大(升高、变大、增多等均给分)

(2)升温(加热、加水、加溶剂、加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等均给分)

四、综合开放型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解题的条件和所需求的结论都较为抽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开放程度高,思维空间大,灵活性强,属于开放题中难度较大的一类,它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答题时应尽可能选择最贴切的回答,以最常见的方式作答,这样不易失分.能用具体物质做答的要用具体物质,这样表达更准确.

例4(2012年哈尔滨)目前我市主要以煤燃烧产生的能量发电.据媒体报道,我市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实施“阶梯电价”的办法.初步设想:用电量少的家庭少交费,在限定范围内的现价交费,超出限定范围的加价交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施阶梯电价的目的是;

(2)写出你的一种符合该主题的做法.

解析阶梯电价主要是用电量少的家庭少交费,在限定范围内的现价交费,超出限定范围的加价交费,会促进人们节约用电,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进入低碳生活的目的;主要有使用节能电器,少用电器;或使用新能源电器,随手关灯,不要使电器处于待机状态等做法.

答案(1)鼓励(或激励)居民节约用电(或限制(或控制)居民超过限定量用电),节能减排,保护环境(2)随手关灯(或使用节能电器;或少用电器;或使用新能源电器等具体做法).

上一篇:兽的宣言 第6期 下一篇:物理学科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