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阅读就是一种习惯

时间:2022-10-25 12:26:19

【前言】其实阅读就是一种习惯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工作四十余年,贪恋阅读,已经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种习惯。不可否认,我们需要阅读作为立世的资本,从事教学工作也好,从事编辑工作也罢,同样都依赖书籍,支撑师生间“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保持与作者间学术上的平等对话。然而,于我而言,阅读更多的是一种内化于心...

其实阅读就是一种习惯

【编者按】似乎因为这"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大家关注阅读;也似乎因为我们大梦书屋的开张,我们关注众人如何阅读;还似乎因为我们这教育媒体的特殊性,我们关注如何引领大众阅读……因着这些关注,忽然觉得真的该好好来聊聊阅读这个话题。本期,我们特别邀请福建教育出版社社长,我刊主编黄旭先生与大家闲话阅读,希冀从这漫谈中给出一个引导,一个让您可以从自身做起,并带动周边阅读的模式。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据说这个节日跟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一个与书相关的美丽传说有关。而这一天恰巧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维加的忌日,也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天确定为全球性图书日倒也“恰如其分”。

世界读书日准确的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确定这一天为世界读书日,目的在于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同时希望借此鼓励世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乐趣,增强对版权的保护意识,并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人表示敬意。希望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然而,20年过去了,在这个被称为“后现代状况”的时代,有人说我们早已“进入了机械复制时代”,人们“扔下书,去刷微博、去追剧”。读书,这个本来极具个性化的人类获取知识、净化内心、丰富自我的行为,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规训色彩而被复制着。那些林林总总的“读书日”“阅读节”,与其说是一个个全球“盛典”,不如说更像是“警钟”――这个世界不能再这么匮乏下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我们在这个读书日里举办各种阅读活动和庆典,闻“书”起舞,“为阅读狂”,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也是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的。

“读书”和“版权”这两件事,与教书和出版这两个行业从来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个曾经的教师,现在的出版者,又是一个爱书人,今日今时在此恳切地呼吁大家读书,心情难免矛盾复杂,甚至带有一丝苦涩。曾几何时,阅读是那样一件个性十足、稀松平常的事(尽管有人说读书是“一种责任”,其实,这与论证“吃饭是一种责任”一样,没有多大意义),如今我们将它奉若圭臬,是好事,也不免令人唏嘘。读书这个人与生俱来的精神需求,似乎已从我们的天性中渐渐退化殆尽。这绝非危言耸听。请看一组有关阅读的调查数据:据2014年的调查,中国人年均读书4.7本,韩国人均11本,日本人均40本,俄罗斯人均55本,以色列人均64本。相比之下,中国人的人均阅读量明显相距甚远。从一定意义上说,称它是“责任”――从人类文明基因的遗传学意义看――倒也不无道理。就我自己来说,从事出版行业,朝夕与文字相对、与书相对,尽管如此,抛却工作中的阅读不谈,对于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竟常常也有无暇为之的遗憾,如此的阅读形态只怕也是当前大多数都市人阅读生活的写照。今天,我们在此共襄“全民阅读”的盛举,希求呼唤阅读的本真,让阅读真正回归生活,这让我想起我的老师朱永新先生几年前说过的一句名言。他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我还想说的是,一个人的高贵的精神气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靠良好的阅读生活方式养成的,一个民族的文明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多出好书的同时,倡导读好书,引领读书风气,滋养读书习惯,这定然是我们这些出版人职业追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的教育所必须承载的社会责任。编辑出版者,必首先为爱书之人;教书育人者,亦必首先为爱书之人。

我从小喜欢读书。小学三、四年级时,学校不能读书了,家里的书籍便成了我获取知识、滋养精神的生命源泉。那个年代,阅读的开放度和自由度远不及现在,一群孩子,为了读到书,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所以,从小我们就有了“窃书不算偷”的概念,每每为能在关闭不用的图书馆中“偷”到一本好看的书而奔走相告。家中的藏书被我慷慨地广为传借,许多书甚至一去不复返,为此没少挨父母的责骂。在我的记忆中,阅读似乎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强迫,没有任务,也不为功利,就是喜欢看书,如饥似渴。尽管那些现在称之为“名著”的如同砖块般的大部头图书,其内容如今想来没有留下多少记忆,当时也肯定似懂非懂甚至根本不懂,但是,那个年代那种童年对书最质朴的喜爱以及用书香哺育我成长的家庭,成就了我后来与书相伴的人生。这种习惯,这种内化于心的精神气质,即使与生俱来,也是要靠始于童年持之以恒的养成的。这大概就是阅读的伟大之处和精妙之处。与童年对阅读的热烈渴求相比,现在读书,当然多了功利需求。即使是为了撷取内心的平静,也多少带有功利之目的。在未知的面前,人们往往感到敬畏和空虚,而此时,唯有阅读能够慰藉我们不安的心灵。读书,是通过涵养精神气质,在这纷繁芜杂的世界里坦然地行走下去。

工作四十余年,贪恋阅读,已经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种习惯。不可否认,我们需要阅读作为立世的资本,从事教学工作也好,从事编辑工作也罢,同样都依赖书籍,支撑师生间“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保持与作者间学术上的平等对话。然而,于我而言,阅读更多的是一种内化于心的本能,如饭前便后洗手般的一种习惯,就像一个人不吃饭便会感到饥饿一样,“精神的食粮”是对书籍再贴切不过的比喻。很多时候,读书似乎也不为了什么,仅仅就是“想读”而已,一天不读书,便会有一种负罪的感觉。这是一种长期养成的必需的生活方式,让你感到内心充实,游刃有余,予人快乐,持之以恒。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阅读的取向各不相同。近年来,我喜爱翻看一些历史类的纪实作品,关于“”的、关于“插队”的、关于战争的,从那个年代里走来,对这样的文字怀抱某种特殊的情结,现在读来,更具一分深沉的感悟,既能理解动荡年代里人们对和平与安定的向往,也用一种更为珍视的态度面对如今现实生活的幸福。这些都是在年轻时的阅读中不曾拥有过的体认,阅读是一种积年累月的习惯,它在岁月流转中改变了你的面目,培养了你的气度,成全了你的生命。

今天,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可喜的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全民阅读的推广与书香社会的建设正渐入佳境,这对于出版人而言,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福音。2014年,在许多传统书店纷纷倒闭的时候,我们营建了一方赏书的体验式空间――大梦书屋,它是理想者的痴心,也是出版人的情怀。在大梦书屋里,我们试图为城市勾勒一种阅读的生活方式,让爱书的人与书籍亲密接触,享受阅读的快乐;让书屋成为作者、读者和出版者聚集的园地,成为一片精神领地,引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习惯阅读、热爱阅读。我们的口号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那样多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无论什么职业、什么阶层,聚集在弥散着浓浓书香的书屋里宁静地翻阅书籍,恬淡地坐在充满咖啡香的桌前互通读书心得,在我眼里,这就是这个城市里最美的地方,就是一个能够让梦成为最真的现实的地方。

书香社会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它的实现,需要国家给予更加充分的政策领航;需要社会各界关注阅读并敢于为之付诸行动;需要每一个家庭从小给予孩子书香与墨香的浸染;需要每一个读者,拿出自己的阅读本能与文化自觉。我们期盼有一天,“书香社会”能够成为一种常态,不用谁来强调,无需谁来引领,阅读是每一个人的自觉,到那个时候,身为出版人的我,将会更加自豪。值此世界读书日,“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希望你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让阅读回归生活,成为一种习惯。这是我能想到的对读者最美好的祝愿。

上一篇:推动乌鲁木齐市开放转型势在必行 下一篇:当前国内外工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