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时间:2022-10-25 10:20:38

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摘 要:在民商事活动中,由于各种主动隐藏或者无意误解的原因,导致当事人所实施的民事行为中存在很多有悖社会实际公平需要的内容。法律中将其归类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但无论是在立法或是司法实践中对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规定和解决措施均不完善。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可撤销民事行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撤销权;变更权;除斥期间

一、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及其效力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在民事权利行为人在实施民事行为时由于意思表示不真实,从而导致民事行为的后果与其本意相背离,使行为人遭受损失时,法律给予行为人一定期限内的撤销权用以维护行为人正当权益,但如果行为人主动放弃行使或者在规定期限内未行使撤销权的,该民事行为依旧保持正当效力,这样可以被行使撤销权使其自始无效的已生效民事行为,称作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其区别于其他民事行为的独特性在于:该行为的效力取决于撤销权是否行使,若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的,该民事行为自始无效,否则自始有效。关于撤销权行使前后的效力,没有过多疑问,无论是自始有效或是自始无效,均可以避免由于诉讼而产生的时点差异造成更多不必要的纠纷。但是法律赋予撤销权人的权利除了撤销权,还包括变更权。有关变更权的法条规定相对较少,仅明确了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中若只有一部分存在瑕疵,通过变更予以排除后不影响整个民事行为效力的产生。在这里行使变更权后的该民事行为其效力存在问题,因为变更权是只变更整个民事行为中存在瑕疵部分的内容,变更部分的法律效力无疑是从变更权行使之时生效,但无瑕疵的部分其效力是自始有效还是变更权行使之时有效,法律未见明确规定。若认定其为变更权行使之时生效,则行为实施之时至变更权行使之时的时段内,无瑕疵部分内容未变且不存在有悖公平原则的情况,却是无效内容,不合常理;若认定为自始有效,即会造成一个民事行为存在两个效力发生时点的现象,同样不合常理。因此,对于变更权行使前后的民事行为效力认定,还需要立法领域更深一步的探讨。

二、撤销权和变更权的主体

《民法通则》中规定,撤销权和变更权的权利主体均为可撤销民事行为的行为当事人。但是同一民事行为的当事人存在双方甚至多方,所以准确而言,应该是具体实施该行为中意思表示不真实的一方,也就是受损一方当事人。这点在《合同法》中有所体现。在非合同行为的可撤销民事行为中,依据《民法通则》由该行为的受益人来行使撤销权或变更权,粗想来并无问题,但在此需明确,撤销权和变更权皆为形成权,也就是说在除斥期间内未行使权利归于消灭,若将受益人认定为撤销权人,受益人故意在除斥期间内不行使权利的,权利直接消灭,致使受损人无从寻求补偿和维权渠道。若将行为的双方当事人均认定为撤销权人,虽然同时行使撤销权的话双方并不存在冲突,但如果出现一方行使撤销权而另一方行使变更权或者双方都请求行使变更权但请求内容存在差异的情况,会对该可撤销民事行为的解决造成更多困难。故而将受益人或者双方当事人认定为撤销权的权利主体显然是不可取的,撤销权和变更权的权利主体应该且只能是受损一方当事人,否则违背了撤销权设立的初衷。

三、撤销权和变更权的除斥期间

撤销权和变更权均属于形成权,区别在于撤销权否认该民事行为的效力,使民事行为自始无效,而变更权通过排除民事行为中的瑕疵,使该民事行为成立生效要件,成为有效的民事行为。由于撤销权和变更权均为形成权,故适用除斥期间而非诉讼时效。即在除斥期间权利人不主动行使的,撤销权和变更权归于消灭。

在我国各项法律中,撤销权的除斥期间一般认定为一年,但对除斥期间的起算时点认定存在矛盾。《民通意见》规定:“可变更或者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一年当事人才请求变更或者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这里将除斥期间的起算时点认定为行为成立之时,笔者认为并不合适。由于撤销权是为了保护民事行为当事人中受损方所设立的权利,而受损一方通常为双方当事人中处于劣势的一方,消息渠道相对缺乏,如果将除斥期间起算时点认定为行为成立之时,显然不利于撤销权的行使,受损一方难以在行为一年以内保障自身权益。而《合同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将除斥期间的起算时点界定为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给了当事人足够的维权时间,也保证了当事人有充分时间选择是主张撤销权或是变更权。但《合同法》毕竟属于特殊法,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不仅包括合同行为,亦包括其他民事行为,对于其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依旧采用《民通意见》的相关规定,对于撤销权与变更权的行使显然是不利的。立法方面应该对这一相对陈旧且不适用于当下民事纠纷解决的规则尽快予以修正。

结语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赋予其“可撤销”这一特性,能够保障社会生活中民事关系的正当秩序。而选择“可撤销”而非“强制撤销”,则强调了民事行为的相对稳定性。然而在当前法律中对其规定的缺失以及自相矛盾,说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还需要学界对其进一步的分析和深入探讨。在立法I域,尽快修正旧法中关于可撤销民事行为不明确、不合理的立法规定,对其缺失方面予以补足;在司法领域,拓宽可撤销民事行为纠纷解决的渠道,保证撤销权和变更权主体能够依法维权,维护公平诚信。

参考文献:

[1].王诗涵.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04.

[2].于达海.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8.

[3].马斌.浅析可撤销民事行为中撤销权的行使[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03.

作者简介:

吴帆(1994-),男,安徽省黄山市人,中央民族大学2013级法学院法学专业本科生。

上一篇:关于空调翅片式蒸发器铜管失效原因分析 下一篇:广东省紫金县铁笼嶂铜多金属矿区石英砂岩矿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