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25 10:01:00

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我所在的东台市富安镇丁庄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家里没有计算机,学生很少操作。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减少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分层教学,对他们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所谓的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对策,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推进教学。

什么是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实行不同步的教学进度,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该理论重视反馈矫正策略,赋予教学评价新的意义,并较好地解决了学与学生个别差异的矛盾,为我们进行分层教学提供了依据。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容易走进误区,分层次变成了分“好班、差班”“快班、慢班”,并要求教师根据各班所处层次开展教学。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已经习惯了对学生统一要求、集体辅导,而由于每个学生接受、理解、运用能力的不同,会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的情况,容易使学生形成很大的差异。这就违背了班级分层教学的初衷,难以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这种状况尤为突出。因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运用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

分层教学理论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素质教育的三种特性,即基础性——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发展性——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特长。

分层教学重视学生在过渡阶段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稳定和知识、智力、能力与行为的差异性,以解决学生的分化不足。

分层教学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解决中学教育的普及性和统一性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

二、具体地开展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理论的实施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它落实到教师的备课、辅导、作业的布置、讲评、测试和学生的预习、接受知识、复习和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之中。

根据这一思路,为了能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分层教学理论来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益,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设计时,利用分层教学理论来安排教学活动。其具体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分层

要确定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近况和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熟练程度,一般我们分为三个层次A、B、C为宜,A、B、C又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A层——把握了Windows基本操作,熟练应用一些文字处理软件;B层——把握了Windows基本操作,接触过Word,能上因特网的;C层——仅仅学会一点Windows基本操作,或根本没有接触过电脑。

2.教学目标分层

A层——要求学生利用因特网搜索信息,完成一份电子小报;B层——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文章的输入与简单的排版;C层——学生在教师的针对教学下,尽快地把握指法、Windows操作、文字的输入。

3.课堂教学内容分层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都统一要求,学。因为这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差异不大。

4.教学评价分层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他们的评价也应该不同。传统的评价策略是全体学生目标一致,每个人都要向100分去努力。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对于那些从未体验过成功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对学习缺乏自信心,长此以往,学生必定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我们应该创造时机,为他们取得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而分层检查学习效果,可以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的学习向更高一层迈进。

另外,我们在课堂中采取课堂点评与学生自评、互评的形式,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对A、B、C三组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每组中只要完成得非常好的都可以得到“优”的成绩,教师的点评和学生的自评、互评都在每一组内完成。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可有效地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地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丁庄学校)

上一篇:“另类”思考,演绎“别样”精彩 下一篇:电视与幼儿社会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