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项目运营模式探析

时间:2022-10-25 07:46:57

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项目运营模式探析

摘 要 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能帮助大学生把美好的理想转化成切实有效的行动,也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的运营模式,不仅能够使志愿服务项目多样化,同时能够极大地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志愿服务需要,利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 志愿服务 运营模式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是学校德育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其项目运营模式直接影响着志愿服务的质量和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而当前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如何创新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高校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的现状及优势

(一)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的运营现状

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志愿服务工作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参与志愿者人数和志愿服务项目呈不断增长之势。随着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志愿者逐渐成为志愿服务的主体,新时期高校的志愿服务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整体来说,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发展具有时间短、速度快,人数多、规模化的特点,但是也存在组织发展不平衡、活动内容不完善、活动场地经费较为困难等问题。

(二)高校青年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项目运营优势

1.在校学生集中统一,容易组织管理,相互熟悉,便于共同开展工作。高校是青年人聚集的场所,集体生活是大学生活的主要特点。在这里,包括志愿者组织在内的各级学生组织门类众多,吸引了大批学生群体的加入。他们依靠共同的理想和兴趣聚集于自身组织之中,相互熟悉,共同工作。

2.大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利用专业知识开展服务,容易提高志愿服务专业水平。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良好平台,学生们往往借助自身专业优势,通过一定的活动载体,如志愿服务开展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升自身素质,也为相关的专业志愿服务积累着宝贵经验。

3.大学生充满激情与热情,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志愿服务需要激情与爱心,高校人力资源丰富,参与主体多为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思想活跃、对工作充满激情与好奇,也富有爱心,这都十分符合志愿服务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二、高校青年组织志愿服务项目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运行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强

目前,高校志愿服务项目运营中普遍存在运行机制不完善的情况,表现为:第一,志愿者召集不规范,“需要时就找,用的时候才管,用完就了事”;第二,服务效率不高,临时化召集志愿者召集、培训极大地浪费人力、财力、物力,使志愿者资源被滥用,极大地影响了服务效率;第三,激励机制单一,导致组织松散、士气低落,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第四,由于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导致注册制度不健全,培训机制不完善、评估机制缺乏。

(二)服务层次不高,项目认知度不高

志愿服务专业化越来越被人们提上议程,专业化程度也直接影响服务层次的高低,受志愿者队伍服务技能的限制和传统服务项目的影响,目前高校的志愿服务的层次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服务项目仍然停留在倡议、动员上,没有特别新颖的志愿服务项目,使整个志愿服务的层次仍然停留在过去。此外,由于对一些应该报道的优秀项目的舆论宣传不到位,导致志愿服务项目的社会认知普遍不高,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资金筹措困难,限制项目规模

资金是开展服务项目的物质保障,资金筹措困难导致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止步不前。据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对中国志愿者组织的调查,有67%的调查对象认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活动经费支持。很多高校的志愿服务项目的活动经费来自团委的拨款和自筹,由于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认知不高,所以一些企事业单位的赞助也比较困难,为服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带来严重影响。

(四)缺乏系统性理论指导,运营项目单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理论则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系统性理论指导,在高校志愿服务项目运营过程中,出现了项目过于单一的问题,许多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学雷锋做好事”层面。志愿服务内容单调、创意创新不足、不重视品牌项目建设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化、社会化、品牌化建设。

(五)服务社会化程度低,实施难度大

志愿服务是一项社会事业,必须强调社会化参与、社会化组织、社会化服务、社会化运作和市场力量的参与。随着志愿服务组织的快速发展和帮扶对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程度对志愿服务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一些志愿服务项目,比如无偿献血知识、法律宣传知识、防艾宣传知识、紧急救护知识等,如果不依托红十字会、法律专业人士、医疗部门的专业培训,志愿服务活动就无法实施或者实施难度比较大。等,

三、提高高校青年组织志愿服务项目运营模式的路径探析

(一)提高规范意识,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

1.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招募机制

志愿者招募工作结束后,应出台相关管理规定,积极开展安全知识培训,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技能支持,保护志愿者的权益和安全志愿服务活动应当与志愿者的年龄身体条件等相适应,与志愿服务项目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相适应。

2.优化激励机制,加大对志愿者的表彰力度

除了制定一些精神鼓励以外的激励机制以外,还要注重典型宣传与氛围营造要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对优秀志愿服务个人和组织进行广泛宣传。

3.健全注册制度,强化志愿者的考评意识

对志愿者实行注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作为一种考核机制,它不仅可以强化志愿者的考评意识,也是一种激励机制,对志愿者参加过的活动如实注册可以极大的鼓励志愿者参与到更多领域的志愿服务当中。建立健全志愿者注册制度,强化志愿者的考评意识,提高志愿者的活动活动积极性。例如甘肃政法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在2008年以前没有实行注册制度时,志愿者人数只有200多人,参加的活动也就是层次比较低一点的帮扶活动,环保活动。随着志愿服务项目的不断创新、注册制度的不断完善,截止2012年5月,全校注册的志愿者人数超过850人,并且还呈快速增长趋势。

(二)健全培训机制,增强志愿者的专业化水平

1.提高培训水准,增强志愿者的专业化水平

提高培训水准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志愿者培训体系,从而提高志愿者项目设计、组织运作与理事决策等方面的素质增,加志愿者组织自身的吸引力,有利于它的长期的良性的发展。科学的培训体系可以争取政府、民间相关机构的支持,形成较完善的专业培训网络,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志愿者。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志愿者培训工作。高校和社区依托现有的组织管理平台,开设志愿服务课程,并对相关课程给予上岗认定。

2.增强志愿者素质,提高志愿服务层次

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后对他们进行培训也是十分重要的。适当的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对提高志愿服务层次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引入培训机制,增强志愿者素质,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机制。共青团组织或者是活动主办方应建立独立专门的培训工作机构。培训工作机构通过业务培训。让大学生志愿者增强服务技能,树立服务理念。提高志愿者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按照志愿者的兴趣和时间等进行适当工作分派。

(三)拓宽运营领域、提高志愿服务层次

1.要扩宽志愿服务的社会领域

志愿服务事业的生命力在于服务项目不断创新、服务效益不断提高,在新时期条件下,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运营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巩固传统服务领域,同时也要狠抓创新项目,拓展专业服务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志愿服务的层次。

2.要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建设

随着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增加,志愿服务项目的来源渠道越来越广泛,可以深入到社会各领域,如政府机构、消防局、环保局,半官方性质的机构如团组织、义工联、科普协会、 妇联、 红十字会等, 还有大量的基金会、 NGO以及社区机构等, 广泛了解社会各领域的需求可以为大学生拓展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资源。当然,设计符合大学生志愿者和相应机构双方需求的项目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通过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创新设计大赛、志愿服务论坛、志愿服务项目交流会等方式来解决。

(四)重视舆论宣传,树立推广先进典型

1.要努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志愿文化,及时的将优秀志愿者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向社会树立榜样。社会公众媒体加大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报道,扩大志愿服务事业的社会知名度。

2.对一些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及其创新项目进行集中表彰,提高志愿服务的知名度,弘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气。

3.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扶持力度,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健全的志愿者管理体系,团组织加强对志愿者活动的大力支持和志愿服务项目的指导力度。

(五)拓宽经费渠道,扩大服务活动规模

一直以来,活动经费是志愿服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瓶颈,拓宽活动经费筹措渠道,对扩大志愿服务规模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可以深入到社会各领域, 如加强与政府机构、消防局、环保局、团组织、义工联、科普协会、 妇联、 红十字会等的联系。他们不仅可以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更有可能提供资金支持。另外,高校志愿者组织应该加强与社会企业单位的联系,征得他们的赞助。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志愿服务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青年组织只有结合好社会需求,通过紧密结合专业、加强自身建设、拓展对外交流等手段,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项目运营能力,为在校大学生搭建更为有效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沈杰.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韩雪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2011,3.

[3]徐靓.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创新研究[D].2008.

[4]张海鸥.我国志愿者队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解决途径[D].2010.

[5]宗平,葛敏.构建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2).

[6]徐剑,寇富安.高校青年志愿者之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2).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行政学院)

上一篇:高职院公共艺术课中舞蹈鉴赏教学有效性探析 下一篇: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