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语文课堂

时间:2022-10-25 06:16:08

享受语文课堂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得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语文课堂应该从学生本位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引领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情感的基础上,迈向快乐的学习之旅。

[关键词]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引领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得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语文课堂应该从学生本位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引领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情感的基础上,迈向快乐的学习之旅。语文阅读教学也一直存在着效率不高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语文阅读教学同样出现着种种偏差,过度的人文挖掘,教师过度的自我展示,弱化了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本应具有的作用,却消耗殆尽。为了破解语文阅读教学的难题,在追寻生本课堂的过程中我作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相信学生

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成教育所赋予的责任,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人”的任务。对语文教学来讲,更多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语文课堂上能否满足学生自我实现、自我提高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学内容取舍与方法的运用上,显得尤为重要。体现学生发展,提高学生认知,培养积极情感、良好态度,达到有效学习。那么我们教师实施教学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从生本基础出发,同时又回归到原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现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上,必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选择产生影响。是让课堂变成教师的演艺场,还是回到原点,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身的发展点?值得不断探求。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和创造力都能健康地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实践和体验的途径,我们不能不从学生的原点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就会剔除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克服好高骛远的教学作为,就能正确认清教育对象,也就能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生本课堂。

二、重视预设,尊重学生。

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预设,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课堂的生成,那是生本课堂迈向生态课堂的必备条件。一个不讲预设的教师,不是一个好老师;一个不关注生成的教师,更不是一个好老师。一堂好的课、成功的课必然有充分的准备,积极的预设。预设的更完备,离教学成功的距离就越近。当然教学不是为了预设而进行, 预设只为生成做准备,预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成,有了生成就有了进步。我们要树立一种观念,重视预设,就是尊重学生,注重生成,也是尊重学生,发展学生,那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更有效,更有影响力。一节课虽然只有四十分钟,时间很短,但课堂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有着鲜活个性的人的学习活动,充满着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个体个个鲜明,教材内容也具有开放性,因此课堂必然会充满着不确定性,这就为课堂的及时生成提供了条件,教学本就具有现场性,现场的情况就是随时有变化的,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时时有变化,处处有变化。教师能否抓住有利时机,展开教学,把学生引向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所以关注课堂生成,体现了学生本位,坚持了生本课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用“五并非”来论什么是好课,颇为实际。他说:并非是程序井然的课,就是好课;并非是环环相扣的课,就是好课;并非是设计严密的课,就是好课;并非是行云流水的课,就是好课;并非是人人称道的课,就是好课.“五并非”论深刻地指出了课堂生成的特性,给我们在一线从事教学的人提了个醒:我们不必过分追求课堂的完美,也不必追求课堂的过分精彩。所谓水到渠成,顺其自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的课堂要为学生服务,我们的预设要为学生学习服务,我们的课堂随时准备为学生辅导而惰课,让教为学服务,让教为学生发展服务,才是根本。

三、因材施教,以情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有人认为,教师教的好,讲解透彻,精讲多练就是好的语文课。也有人认为,课堂气氛活跃,教师问题不断,学生勇跃发言,就是好的语文课。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我们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感知、理解、体会、积累,给学生选择方法的机会,给学生质疑讨论的机会,给学生表达见解的时间。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重要的是在于适时点拨,必要的引导,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学习的空间,仅此而已。“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师应该做导演、做向导、做教练、做陪读,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直接体验,吸收文章之精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教学每一环节都应根据学生的学情,有机顺势而导,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父亲为什么要把鱼放掉时,是这样顺学施教的:

师:作者钓到的是一条怎样的鱼?从哪些词句写出这条鱼很大?自已先找出来读读,并能说出你的体会。生1:这条鱼很大、很漂亮。师:你从何得知?读读句子。生2:我钓到了一条鱼很高兴、很得意。生3:因为这是等了好长时间才钓到的一条大鱼。师:不错,确实不容易,花了好长时间才等到一条鱼上钩,而且是大鱼,也好不容易才拉上岸。带着自己的体会,自已的理解再读读这些句子。生自由读句子,练读句子。师:谁能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生有感情朗读句子。“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师:这样一条大鱼,好不容易才钓到,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拉上岸,父亲却要我把它放回到湖里,这又是为什么呢?读读课文,找找你的发现,说说你的看法,该不该放掉?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师:哪个小组意见统一了,先来发表意见。生1:该放。虽然放了这条鱼很可惜,正向父亲说的那样,还会有别的鱼的。生2:我也认为该放,不放就是违反规定,虽然没有人发现,但内心会不安。生3:我这一组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和爸爸为什么不迟点去,等到开放捕捞的时间再去,不是更好吗?那就不用放了。师:第四组提出的问题,老师发现他们读书很细致,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我们能否带着问题再读读课文,可能会有新的发现。生再读课文。师:哪组同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生1:“往常”一词说明了这个问题。师:此话怎讲?生2:我从“父亲看了看表……”这句话中发现,钓鱼已变成了父亲的一种习惯和爱好,当时根本就没有顾及到是什么时间。师:你们说的真好,理解的很到位,带着你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些句子。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思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也自然而然产生了课堂的生成。教师导在关键处,导在学生迷惑处,也导在学生情感的迸发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实现了“以生为本”的要求。

总之以生为本,因学定教,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让学生享受每一堂语文课。。

(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隆昌云顶光荣九年制学校)

上一篇:农村孩子应注重做课堂笔记 下一篇:依据学生特点 合理组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