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引发的问题

时间:2022-10-25 04:55:09

信息技术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引发的问题

摘 要:在文化高度发达,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所显示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并发挥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35-01

在文化高度发达,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所显示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并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影响的不断加大,不少教师出现了信息技术占据小学语文课堂的论调,似乎信息技术是小学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那么,传统的传道授业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现代教学而被摒弃?新的教学方式一定就很合理吗?的确,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如了鲜活的力量。是不是我们传统的口语+粉笔+黑板的传道授业教学模式将为时代所摒弃呢?那就让我试举一例,让大家对流行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一位教师在上《春天的手》公开课,该老师的教学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对课文中的生词进行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似乎没有什么两样。其次,老师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关于春天的自然风光的视频。接着,老师开始让学生进行才艺展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文章中的一段朗诵,老师配乐,还可以画一幅春天的画;唱和春天有关的歌曲;跳和春天有关的舞等。然后,交流评价。最后,读古诗《春晓》,合唱歌曲《春天在哪里》结束。乍一看,这位老师还还真花了很多功夫,而且学贯文理,通晓艺术,可谓下足了功夫!而这,正是我们目前所广泛看到的公开课的流程,毫不夸张地说,这似乎成了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改革公开课的通用模版。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到,所谓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方式”,其实就是将与课文有关的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技术纳入了课堂,从而改变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的教学模式显得更加灵活而热烈。我曾听过某校的一位老师说过,“什么叫优秀课,学生喜欢就好!”。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真的应该像那位老师说的那样,或者像前面所述的那位老师般的上语文课吗?

对此,笔者实在难以苟同,当前的所谓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远非完美,相反,笔者认为,如此的教学手段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教学主体及目标淡化

仍然以上述的案例为例,我们看到,在这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同语文能够沾上边的,只有两个步骤,识字和读古诗。这两个步骤占整堂语文谭的比重有多少呢?我认为,应该不会超过整个教学课时的1/3。那么,我的问题就此产生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学习的主体是谁?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很简单,目标是通过语文教学,使得学生达到一定的文学修养,并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学习的主体自然应该是学生;那么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自然应该是课文了。如果说上语文课用不着课文,或者说,课文只是为了让学生识字,那选择课文就大可不必了,还不如一人一本《新华字典》呢,又全面,又小,又省事!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不用费力编教材,教学成本也可大幅下降,何乐而不为?!从三个问题来看,除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所谓的“学习”的主体外,其余两个问题几乎没有得到一点解决,课堂上的大多数时间完全干的都是无用功,可以试想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空间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二、语文教学的功能性丧失殆尽

基于第一点的讨论。韩愈在《师说》中如是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冷静的思考一下,如本文中所设的案例,该老师是否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和“解惑”呢?如我前面所言,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远非认识汉字那样简单,识字是学习语文的最为基础的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学习语文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为学生以后接受中等教育,甚至于为高等教育打下一定基础。而现如今呢?多媒体的介入,信息技术的运用,让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了,但有没有达到教学要求的内容呢?没有!课堂教学中更多讲究的是学生如何积极,却没有更多涉及教学的重点内容,很大程度上冲淡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的内容,语言驾驭能力的培养远没有被放置到其应该具有的高度,所以说,语文教学的功能性丧失。这样的教学,无异于南辕北辙,教师越卖力,学生越努力,可能离原本的教学目标也会越来越远。

三、评价标准的失衡

事实上,对于多媒体教学,在小学开始以前,就已经在中学,尤其是在大学的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被广泛的使用。但是,在小学所谓的“新课程标准”影响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课件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学生的喜爱程度似乎比课程内容本身更加重要,于是,小学的课程中所使用的计算机技巧也是大学和中学远不及的。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是否应该把学生的喜爱程度纳入成为一个重点考察指标?从法学上讲,小学生属于未成年,他们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小学生还没有成人那样的成熟的头脑。那他们的判断的可信度呢?要知道,问题的实质远比表面重要,而小学生往往看到的只能是一个表面现象。当然,笔者并不反对合理的课堂气氛的调节手段。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用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但是,在具体应用时,要把握好“度”,信息技术是辅助课堂教学的,要充分运用好信息技术的这个辅助作用,不能让其代替了整个语文教学,这样就会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 杨永芳.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6期

[2] 陈石磊.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0.08期

上一篇:远程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