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保护性耕作快速发展

时间:2022-10-25 04:47:42

如何促进保护性耕作快速发展

摘要: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有效防止农田扬茬和水土流失、增加土壤的保水保墒能力。同时,还能够培肥地力、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一场传统耕作制度的变革,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基本作用;推广原则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1-0010-1

1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内容

1.1 秸秆还田

保护性耕作是指将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因秸秆盖土、根茬固土而减少地面的水分蒸发、土壤的风蚀和水蚀,从而达到培肥地力、提高降水利用率的目的。

1.2 实施免耕或少耕

保护性耕作改变了传统的铧式犁深翻土壤方式,除播种外不再进行任何耕作,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少耕包括深松,一般种植3年以后才进行一次土壤深翻作业,其余阶段一般是避免深耕。

1.3 免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

一般是直接在秸秆、残茬覆盖的地块上进行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等作业,不进行机械耕作,对种植程序进行了简化,减少了采用机械耕种的次数,从而降低了劳动成本。

2 保护性耕作的基本作用

2.1 防止扬尘,保护环境

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可有效抑制“沙尘暴”的产生。同时,由于秸秆还田,有效减少了秸秆焚烧而引起的环境污染。

2.2 减少侵蚀、保护耕地

由于风蚀和水蚀,不仅引起了恶化环境,而且使大量肥沃表土流失,这是北方许多地方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采取保护性耕作,可有效防止大田的水土流失。

2.3 蓄水保墒,培肥地力

采取保护性耕作,可有效增加土壤的蓄水量,提高作物对水分的利用率。同时,秸秆还田还可增加土壤的营养,培肥地力。据统计,玉米种植采取保护性耕作,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2-0.06%。

2.4 节约成本,增产增效

采取保护性耕作,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20%,对农业生产有明显的增收作用,据舒兰市玉米免耕试验示范表明,保护性耕作能使玉米增产8%―10%。

3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原则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对“三农”工作的大力支持,各级农机部门也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了该项技术的生产推广。各地纷纷组织专家、技术推广人员通过试验示范,逐渐探索总结出一系列适合当地生产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同时,还积极开展了各种农机具的研究开发,通过试验与示范逐步推广应用于实践生产工作,积极推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因此,要进一步推进保护性耕作的快速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3.1 宣传培训与机具演示结合

宣传培训和现场演示工作是该项技术推广普及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宣传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基层村镇干部、农业合作社会员、农业大户和农机合作社,使得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培训着力延伸到基层,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送科技下乡以及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逐步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进村入户,全面提高广大农业工作者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和接受能力,让农民能够了解此项技术的原理,掌握该技术的要领,学会各种机具的操作。同时要在农忙季节,广泛开展现场示范演示会。通过宣传培训召开现场会等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让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典型农户现身说法,最大限度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3.2 典型引路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

一项新技术在大面积推广之前,首先要在不同的地域内和不同的生产条件下,选择不同的生产技术,对该项技术进行多点试验、示范,要做到由点到面逐渐推行,着重抓好示范点的建设。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首先是基层农机推广技术人员要做好示范村、示范组、示范户的建设,通过逐年滚动建设示范点,用典型事例引导农民,让农民看到效益,使推广保护性耕作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建设农机化高产区,把机收保护性耕作作为主要内容精心组织实施,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样板。

3.3 农机农艺相结合,促进保护性耕作快速发展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机、栽培、土肥和植保等多个领域,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必须始终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原则。虽然农机技术和农业技术的各自技术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生产目的都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只有实现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出农业技术的整体功能,取得最佳效益。要积极推行“一增两收”即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套种为直播,改人工播种为机械作业,大力推广农业免耕直播和机械灭茬精播技术,积极推进标准化种植,为实现农作物机械化收获创造条件。保护性耕作对农艺技术的要求很高,各地都因地制宜的围绕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深松和病虫害等技术的应用,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更加与当地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得到农民的认可。同时,可以邀请土地、种子、植保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参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全过程,在良种筛选、测土配方、肥水管理、病害测报等方面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使工程技术与农艺措施协调配套,融为一体,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使保护性耕作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王振才(1961-),男,吉林舒兰人,吉林省舒兰市新安农机站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机技术推广。

上一篇:不同厂家阿司匹林片的体外溶出度检测 下一篇:盂县农村沼气发展现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