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25 04:02:05

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 要:作者学校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以国家示范校特色项目建设为契机,以服务专业建设和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出发点,构筑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学校师生、合作企业、社会成员提供资源共享、信息互联互通的管理平台,使学校的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和学校管理等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文章针对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成效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

关健词: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资源信息;网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9-0074-03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情况

1.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分两年进行,按照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的任务要求,以服务专业建设和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出发点,构筑了良好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学资源共享的网络环境,充实了教学资源,配套了相应信息化管理制度。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使学校的教学、管理、科研、德育和社会服务全面数字化,为学校师生、合作企业、社会成员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开放共享、信息互联互通的管理平台,使学校的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和学校管理等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工作机制与举措

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由校长牵头,成立项目工作小组,聘请企业专家参与,采取渐进式推进,全校各部门动员,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使建设成果可见,推广经验,在中职学校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项目实施组织建设如下:

(1)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适合学校信息化运行维护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项事务的职责分工与责任制度,保障数字化校园的正常使用。

(2)分阶段实施。制订分阶段实施计划,先实施重点系统和重点模块,再逐步深化推广。

(3)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人员安全管理制度、操作安全管理制度、场地与设施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以及运行日志安全管理制度等,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完成情况

学校数字化校园规划建设主要围绕综合服务、资源共享、协作应用、移动应用、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层面展开。(见图1)

1.总体概况

经过两年多校园网工程建设,信息点达3650个,实现千兆主干交换,百兆到桌面,接入宽带200兆,信息节点覆盖全校所有办公及教学、实训场所。建有2个独立的网络中心;教学场所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建起了安防监控系统和网络安全软硬件设施;建有130间多媒体教室;建有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开发建设30套应用管理系统、专题网站和学校门户网站;建有2套校园广播系统和一卡通管理系统平台;开发建设了一套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行政办公场所覆盖了无线信号;建有两校区使用的视频会议系统和直播点播系统;建有应急校讯短信平台管理系统;安装了2套大屏幕LED显示屏,各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没有发生过网络事故。

每百学生均电脑40台,公用机房25间,计算机机房管理规范,有6名专职的管理员进行管理维护。专任教师人均一部手提电脑,办公室配有公用计算机80台。设置了教师专用打印机室和多媒体制作中心,成立了信息化管理专门机构专职人员数5人,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课程比例达92%。

2.搭建应用和管理平台

搭建支撑平台实现统一门户、统一身份、统一数据系统管理。建立了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同时依靠教师自身的力量,开发了一系列应用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部门信息化管理,有效提升师生信息技术能力和应用水平。

(1)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见表1)

(2)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见表2)

(3)依托信息管理平台,为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学校信息、师生交流、学校档案积累、师生个人成长记录的平台,师生受益面达100%。

我校教师能运用相关软件实现学校信息处理、教学工作活动安排,促进了学校日常工作的自动化。教务办公人事部门设立的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学校基础信息、考勤、过程绩效、奖教奖学、教学计划、学科和课程的功能管理,简化了手段,提高了效率,实现无纸化办公。德育实训部门设立的学生成长在线档案、顶岗实习管理、毕业生资源管理、工学交替等系统,健全了学生信息化管理,促进学生资源共建共享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在项目建设中,参与教师和受益学生达到了100%。

3.教学资源中心建设

(1)资源库管理平台开发。

结合我校实际,已经开发完一个资源库管理平台,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建设标准库、课程资源库、素材资源库、职业资格认证及培训资源库、行业企业信息库五大部分。充分整合、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数字化进程,把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料通过归类、转换、录入并建立网络资源管理库进行永久储存,推动学校多媒体教学数字化、网络化和规范化管理,形成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共享、共建、共得益的资源共同体。目前,资源库内容量达2.94TB以上。(见图2)

其中,我校部分优质数字优质资源教育案例,分别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进行网上展示。

(2)教学资源制作中心与信息化应用建设。

我校建设有多媒体制作中心,配置数字录入和输出设备,包括多媒体非线性编辑系统和数字摄录制作系统。参与国家示范共建共享项目精品课程2项,参与佛山市精品课程建设9项,开发网络课程资源36门,仿真实训平台18个。推进完善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2012年获全国“百佳网站”,《南海信息技术学校网站建设经验介绍》推广结集出版,相关内容发表在《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上。购置数字图书资源18万册,学生实现了虚拟化学习、在线学习、开放自主学习等。

制定了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价标准,培养一支信息技术强、网络管理经验丰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开发队伍,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目前稳定的管理团队5人, 其中,信息中心负责人吕少平老师2012年获评全国网站建设先进工作者,2013年聘任为佛山市教育技术研究专家。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贡献与地方示范意义

1.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学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人才的培养上,数字校园的建设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以及就业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但提高了学生培养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培养的质量。

2.对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的带动作用

(1)推动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带动全校师生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实现信息化。在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之前,学校工作使用信息化手段的概率在40%左右,数字校园项目建设后达到了95%以上。提高了整个学校的办学效率。

(2)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

通过建设一体化数字化校园,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应用系统的协同工作,从而有力地促进教育方式的变革,完善体系化管理,最终支撑中职学校的长远发展战略。特别是资源库建设的分散与集中管理、精品课程的应用、仿真与实训软件环境的使用,极大地推进了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巨大的推动力。

(3)实现学校信息资源高效应用和共享。

在一体化数字校园的建设过程中,通过虚拟化、开放式的信息集成技术手段,将分散的资源集中整合在一起,建立统一应用管理平台与环境,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发挥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减少管理成本、降低工作量和故障率。

(4)规划可持续发展的体系架构。

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基于SOA架构,提供了标准化的公共服务组件,建立了一个开放的、标准化的技术架构,各种应用系统可以在统一的标准下,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作,为今后的系统升级和扩充提供技术保障。

3.对其他地区和学校进行示范、带动和辐射的成效

我校数字校园建设的部分内容是一些基础性建设,比如网络基础建设、无线网络的部署和服务器文件管理应用等;同时,管理应用软件也有一些基础性的应用管理平台,这些内容虽然是基础性的,但其中的许多思路、架构、流程,甚至包括型号性能都可以给兄弟学校或者其他建设学校提供相当有效的借鉴作用。

我们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科学管理,开发了“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袋平台”、“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等,是我们示范校特色项目建设的亮点和创新点,不仅对其他学校有示范和带动作用,对整个职业教育领域都有一定的辐射作用,值得不断验证和推广。

上一篇:微信支持下的计算机分层次教学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籍预警机制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