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25 01:51:22

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变题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表现在学生能全面地看问题,善于着眼于事物间多方面的联系。教学中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题目中的条件问题的多种变化,从不同角度认识新知,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又能使学生得到新的启发。

如,可将“小华家种荔枝树40棵,香蕉树120棵,一共种果树多少棵?”改编成两步应用题。把条件改编成:(1)小华家种荔枝树40棵,香蕉树比荔枝树多80棵;(2)小华家种荔枝树40棵,荔枝树比香蕉树少80棵;(3)小华家种香蕉树120棵,比荔枝树多80棵;(4)小华家种香蕉树120棵,荔枝树比香蕉树少80棵等,再问一共种果树多少棵。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方式了。

二、营造氛围,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目前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动脑少,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法仍然盛行,学生疲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各种能力如何能形成呢?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教师必须采用启发式教学,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和紧张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如,教学“校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共117棵,其中梨树是108棵,梨树比苹果树多多少棵?”时,先让学生读题,让他们明白,题目讲的是校园里,有关苹果树和梨树的棵树的事,然后用巧妙的问法,导入他们的主动创新能力的开发。“你们愿意解这道应用题吗?”“你们有谁能先把这道应用题完整地解答出来?”这时,学生在读题的基础上有了感知,都非常主动地开动脑筋寻求解法。

三、巧设问题,培养思维的可逆性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顺向思维,他们对一些顺向叙述的问题理解起来是比较容易的,如:“小红有5本书,借给小青2本,还剩几本?”等这样的题目。解题思路是顺向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要衡量一个学生智商的高低,还应该看这个学生思维的可逆性程度如何。比如,我们可把上题改为:“小红有5本书,借给小青一些,还剩3本,借给小青几本?”“小红有1本书,看了15页,还剩7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这些逆叙的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可逆性和灵活性。

四、质疑问题,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学习能力,体现在数学创造活动中,就是产生具有一定价值的数学成果或新成就。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使学生形成认识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

如教学“角的度量”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画角的一般方法以及两个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之和后,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求异创新。要画120度的角,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来画,在此基础上提问:不用量角器,只用三角板,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板的直角和一个30度角并起来画,得出一个120度的角;用两个三角板60度的角并在一起来画,得到120度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老师的表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五、巧用线段图,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线段图不仅可以形象地反映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启迪学生思维,而且可通过画线段图的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甲有钱50元,比乙多10元,乙有多少钱?此题学生错误率高,如果将此题画在线段图上,答案就显而易见了。画线段图,不但适用于整数应用题、分数应用题,小数应用题也可以用。因此,图示在解答应用题中揭示一些数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思路是大有好处的。

六、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思考问题常常是单一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引导,这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多向。

如,教学倍数关系应用题:“学校里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参加航模组的有5人,参加体育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3倍。参加体育组的有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当学生初步掌握线段图之后,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层次,引导学生脱离线段图找出题中的对应关系,航模组:5人—1份;体育组:( )人—3份

学生可直接根据对应关系看出:体育组人数和航模组人数比,把航模组人数看作一份,体育组有这样的3份,求5的3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总之,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要更多地启发、引导、点拨、提示他们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广开思路,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和溪中心小学)

上一篇:初中科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下一篇: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