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叙事类课文,训练高年级学生思维能力

时间:2022-10-25 01:41:54

依托叙事类课文,训练高年级学生思维能力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苏教版教材编排特点与学生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以高年级课堂为例,探究了教师在叙事类课文中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作出的尝试,提出了叙事类课文中思维能力训练的策略和注意点。

关键词: 叙事类课文 高年级学生 思维能力训练

一、依托叙事类课文,进行思维训练的依据

1.苏教版教材编排特点与学生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

(1)低年级,学生思维处于直观形象水平期。

低年级教学内容以识字为核心展开,多以识字韵文、归类识字、简单记叙文等形式呈现识字内容,让儿童在形成独立识字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品质;以短小浅显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为主,贴近学生思维方式和情感世界,在培养儿童阅读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2)中年级,学生思维进入形象抽象水平期。

中年级,教学内容以简单记叙文阅读为主,辅以少量的诗歌与说明文,通过更加丰富的句式、段式结构,发展学生概括能力;通过内涵更深、更广的文本,发展学生质疑问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入高年级,学生思维进入初步本质抽象期。

进入高年级,课文篇幅加长、立意更深、形式更多样。教师可以挖掘叙事类课文独特的表达方式,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可以挖掘文中理解的难点,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并通过多种形式去解决;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让学生思维获得有向发展。

我们发现:从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学生是由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再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苏教版教材的编写很好地遵循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这一规律。

2.小学叙事类课文具有很强的故事特点,便于教师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叙事类的课文往往具有很强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便于教师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对情节、人物、细节的揣摩,可以让学生在开放的大问题中对文中人物产生自己的感悟。扣住此类文体的特点,还能引导学生在故事的发展线索、情节变化中,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文本特色,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因此,依托叙事类课文,在课堂内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是可行的,也是实在有效的。本文以高年级课堂为例,谈谈在叙事类课文中,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作出的尝试。

二、叙事类课文中思维能力训练的策略

1.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所谓动机是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如何借助外因,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情境教学,即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营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被教材中的情景所感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而会进入角色,思维活跃,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刘老师在教学《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为了让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贴近人物内心感受,他们为了保护情报、为了生命的延续、为了战争的胜利所展现出的勇敢与智慧,进行了以下一些设计。课前交流环节中,通过和学生聊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渐渐走入战火纷飞的二战时期,感受没有人性的侵略者的凶残,以及战争的残酷,普通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的悲惨遭遇。接着,通过一段语言的叙述:“一天晚上,在一座普通的房子里,一位家庭妇女正准备带着两个孩子上楼睡觉,突然,三个德国军官闯了进来……”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战争大背景中一下带入课文故事的情境。在下面的教学中,无论是品味人物还是感受字词的内涵,教师始终紧扣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当时情况的紧急。正是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动机被激活,在讨论问题“小女儿杰奎琳为什么能成功”时,学生不仅发现了杰奎琳做法的巧妙,更通过讨论“娇声”这个词语,比较现实生活中6、7岁孩子和战争中的孩子的生活,感受到杰奎琳本应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却因战争过早地成熟,并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展现出超乎同龄人的勇敢与智慧几层意思,从而塑造出更立体丰满的人物,使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对人性的巨大的影响,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拓展。

2.制造矛盾,设疑问难。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于解决问题。

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王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向学生抛出“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到底累不累”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该问题一下子制造了矛盾,将班里的学生分成“累”与“不累”两派,两方同学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依托文本,思维进行了激烈的碰撞。认为“累”的同学主要从课文中对天游峰险峻、陡峭的句子描写,作者这个年轻人爬上顶峰后的得意,学生生活中爬山的经验,说明观点;认为“不累”的同学则从扫路人的外貌、动作、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以文本为依据,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思考老人的生活和工作,从而体会老人令人敬佩的精神品质。在教学的结尾,王老师又提问:“面对一位70岁高龄的老人,作者为什么要说‘30年后再来看您’?”这一问题将70岁和30年这一矛盾摆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思考作者说话的意图,明白作者坚信这位乐观、矍铄的老人三十年后一定健在,并表达对老人长命百岁的祝福之情的深刻含义。在整个教学中,两次有价值的矛盾设置,为学生理解课文中心思考、感受人物形象找到了很好的突破口,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连续思维,纵向递进。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探本溯源。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追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通过魁北克东西坡植物的不同长势这一自然现象,揭示了“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道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因惯性思维会把注意力全放在“适当让步”上,许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时的做法,就给了我们启示。在读了课文揭示的道理以后,许老师先提问:“你读懂了什么?”接着追问:“你能联系生活或历史上的例子来说说你的理解吗?”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读懂了课文的主旨,并能运用于生活。许老师的教学并没有在此画上句号,而是接着追问:“面对生活的压力,是否只有退让这一种处理方式?”这一问题打破了学生按照课文结尾走的思维定式,顿悟“直面压力”也是处理方法之一。在此基础上,再次追问:“举例说明面对外界的压力,什么情况下可以正面抗争,什么情况下要作出适当的让步?”学生通过思辨,不再一味地赞扬退让的巧妙,而是辩证地看待问题,总结出:“有能力时可以正面抗争,面对家国大义、原则性问题要正面抗争;没有能力时适当示弱,保全实力,有力量再反击。”这个教学环节中,许老师通过连续问题的追问,让学生思维更加全面,从单一道理的知晓变为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法,思维品质得到提高。

4.分析综合,归纳提高。

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但分析之后,还要注意综合,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

黄老师在上《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时,先通过“‘笑谈腿疾’、‘坚持板书’、‘放追风筝’这三件事中,哪件事最令你感动”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字里行间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这一问题是开放的,但也是零散的,这个教学环节以后,黄老师并没有简单总结了事,而是提问质疑:“既然是写老师的课文,只要写他工作中的事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生活中放风筝的事呢?”这一问题将学生的认识从人物形象引向典型事例的选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之后又“走出”课文,站在写作方法的高度,明白文章通过选用事业和生活两个方面的事例,共同展现人物精神,它们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塑造了立体的人物形象。最后,黄老师又通过作者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说说作者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这一环节其实就是对老师性格特点的总结、归纳与引申,让学生的思维更具完整性。

三、思维能力训练的注意点

1.开放对话空间,提升思维灵敏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放对话空间,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围绕文本展开开放的、互动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各自罗列观点,或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而是通过倾听与表达在吸纳别人思想时激发自己的新思考,同时用自己的思想启发别人产生新思考,学生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就在这种即时性的对话中获得锤炼。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尤其要“煽风点火”,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争鸣,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2.引导自主探究,培养思维独立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意不能以个别优秀学生的回答替代全体学生的思维,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披文入境,反复阅读,通过圈画、批注等方式,调动原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辅以相应的方法和点拨,使学生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切身体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进行学结,强调思维深刻性。

对于高年级学生,在教学的最后,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整个思维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完整的陈述,还可以对整个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进行反思。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构建完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而且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对于学结,除了进行口头表达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笔记,让学生将思维的成果巩固下来,这对高年级学生尤为重要。

上一篇:本科师范生职业准备调查分析 下一篇:微课技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实际应用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