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似无加息必要

时间:2022-10-25 01:20:30

8月份宏观统计数据公布后,社会各界对近期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有了新的了解,对下一步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走向给予了高度关注。那么,究竟如何判断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政府的货币政策又将向何处去?

与7月相比,8月经济增长步伐有所加快。从供给角度看,8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比7月加快0.5个百分点;发电量同比增长12.6%,比7月加快1.1个百分点。而从国内需求角度看,8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9%,比7月加快1.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4%,比7月加快0.5个百分点。

在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8月份通货膨胀水平进一步提高。8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5%,为22个月以来的新高。国家统计局分析了CPI两方面原因,一是翘尾因素,影响了的1.7个百分点;另外一个是新涨价因素,影响了的1.8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主要来自农产品价格上涨,其对新涨价因素的贡献达70%左右。

分析上述宏观统计数据,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结论:即伴随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回升走强,国民经济增长在4月至7月间逐月走缓的趋势有所改变;而由于翘尾因素和农产品涨价因素影响,通货膨胀的压力进一步显现。

考虑到自2月以来CPI涨幅已连续超过2.25%的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居民实际存款利率已超过半年为负,特别是当前物价水平首次超过3.33%的三年期存款利率,居民存款的实际贬值程度已较明显,市场上要求央行加息的呼声渐高。

然而,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的因素很多,央行是否要加息显然也不会只考虑居民存款的实际“负利率”状况,否则加息就不会是“将来时”而已经是“过去时”了。

首先,央行要考虑下一阶段宏观经济的可能走势以及相应的货币政策重点。显然,下一阶段中国宏观经济走势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从国内情况看,由于近期商品房成交量有上升趋势,房价经过前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又现抬头迹象,房地产调控政策应会继续执行。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存在较大压力,目前有的省市已开始采取“拉闸限电”的方式强制为高耗能企业生产降温,可以预料第三、第四季度工业生产速度会放缓。

从国际因素看,由于欧美国家失业率高企,日本国内需求不旺,今后几个月中国的外部需求有可能会进一步疲软。因此,8月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可能是由短期因素促成的,第三、第四季度GDP增速可能会逐季有所下滑至8%至9%左右。如果近期出台类似“加息”这样的货币紧缩政策,上述各种负面因素的叠加效果就会更大。

由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仅包括“保持物价稳定”,还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因而央行的货币政策必须在“保增长”和“防通胀”之间寻求平衡。当然“保增长”涉及到“保”什么水平的“增长”的问题,是保全年8%左右的增长还是10%左右的增长。如果是前者,“保增长”的压力就不会太大,“防通胀”就会成为下一阶段的政策重点;而要是后者,在“保增长”就存在一定难度,“防通胀”的紧迫性就会相应降低。

其次,央行是否加息还要看加息能否解决当前的通货膨胀问题。8月份推动CPI上涨的新涨价因素中有70%左右是来自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受短期气候和自然灾害因素所导致的供求关系影响,与货币信贷变动的关系不大,因此通过紧缩货币来解决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有“隔靴搔痒”之嫌。

第三,央行的加息举措还要考虑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变化情况。其它国家不加息,如中国加息,势必将拉大国际国内利差幅度,容易引发热钱流入,加大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从上述几个方面看,央行近期应无加息的必要,但中长期的角度考虑,央行仍有必要考虑以下政策储备,以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一是研究“非对称加息”(即上调存款利率而不动贷款利率)的可能性――鉴于目前银行业的利润保持高速增长,商业银行对这种“非对称加息”应有足够的承受能力;二是通过允许存款利率上浮等手段,推动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三是增加政策的透明度,有效管理通货膨胀的预期。

(作者为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

上一篇:券商再松绑 下一篇:互联网接入“大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