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上海协作网模式”的我国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发展模式的优化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25 12:26:11

鉴于“上海协作网模式”的我国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发展模式的优化问题研究

[摘要]在“上海协作网模式”有效性和局限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发展模式应遵循联盟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采取以政府推进为主体,以社会化需求为导向,循序渐进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总体思路。并结合我国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系统地资源配置和有效共享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跨系统 图书馆联盟 “上海协作网” 模式的优化

[分类号]G251

1 引言

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模式,也是当今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图书馆联盟以卓有成效的资源共享而受到世界各国图书馆的重视,也在我国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纵观我国图书馆联盟5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目前来看,其现状也只能说差强人意,在发展的表象背后问题也是明显的,比如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与评估体系,缺乏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等等。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真正意义上的跨系统图书馆联盟至今不能更广泛和深入地协同发展,还无法达到国外图书馆联盟建设中呈现的各系统之间充分融合,合作方式和领域多样广阔的成熟模式。因此,从联盟发展模式看,我国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发展还比较滞后,远不能适应信息市场的要求。探索跨系统图书馆联盟构建模式,对于21世纪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拟从上海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以下简称“上海协作网”)的实践人手,借鉴得失,对跨系统图书馆联盟构建模式建设的实践和理论做一些探索。

2 上海协作网模式的施行及其评价

2.1 上海协作网模式的施行

为了积极推动上海地区网络化建设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上海市高校、科研、情报、公共四大系统19家图书情报单位的馆长于1994年3月14日聚会上海图书馆,分别在《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办公室(筹)工作条例》、《上海地区外文书刊采购协议书》及《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享馆际协作协议书》上签字,至此,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正式成立。1999年5月,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领导小组成立,组长由市政府分管科教文工作的副市长担任,下设办公室,由上海图书馆为主任单位,协调新一轮馆际合作与共享。2000年9月,在逐步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基础上,为实现新的资源共享目标,根据上海市政府的指导和要求,将原计划升级为上海中心图书馆计划,即建立以上海市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区县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为分馆的新型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联合体。目前,全市通借通还一卡通的总分馆数已达105个,同时还通过资源调拨、文献展示、联合咨询、人员互换、设立“开放实验室”等手段加强协作,各类型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上海协作网模式是由市政府牵头,各系统图书情报机构共同参加的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组织模式,是我国区域跨系统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的典型案例,对于研究我国区域性文献资源协作服务的特点和前景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

2.2 上海协作网模式的有效性

在上海协作网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强大的政府背景作支撑,在发展过程中很难实现如此规模的覆盖面,并始终保持发展的稳定性,这是根据上海协作网发展的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纵观“上海协作网模式”的施行,其有效性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2.2.1 符合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图书馆承担着信息搜集、知识传播、社会教育、参与科学技术研究和保存文化遗产的职能。国际图联将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表述为“为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把它概括为“每位读者有其书”,近年来,随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我国政府和图书馆界同仁已经基本统一将其表述为“普遍均等服务”,这些表述虽然措辞不同,但在理念上都强调图书馆服务要富泽全民。信息化进程发展的经验也显示,以城市化为特征的区域发展呈现着经济与文化协同共进的趋势。图书馆作为文化和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无疑要作出适应性的整合与变革。当前,在信息环境中,信息与文献量的急剧膨胀导致社会由信息稀缺进入到信息过剩阶段,人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在社会环境中,图书馆面临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竞争,社会对图书馆服务的内容、服务环境与设施、服务方式与功能提出了多样、便捷、舒适、互动的要求;在技术环境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获取信息的经济成本已经降低到普通大众可以承受的水平。要适应这样的环境,图书馆必须有所变革,其中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在组织形态上,由单馆向群体(联盟)发展。而上海协作网模式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政府行为为先导,在这浩大工程之中,市政府亲自规划蓝图,又亲自参与共建共享计划的建设实施,积极调动社会资源,有力推动了跨系统图书馆联盟业务的顺利开展,同时顺应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

2.2.2 适应我国现阶段区域性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建设的实际发展情况通过与美国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发展的比较可以看到,我国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建设还有很大差距。虽然美国的发展比较成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国情。具体区域的经济条件、文化发展水平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美国仍有较大差异,因此,我国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美国经历两百多年时间逐步探索出来的渐趋完善的建设模式,即使在建设思想和理念上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但由众多不同系统、不同级别图书馆之间的联盟,以致形成几个大规模的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图书馆联盟,绝不可能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此外,现实情况显然又不允许我们用那么长的时间去建立绝对完善的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当前,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用户的信息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只有通过各专业机构的合作和协作,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这种合作化和协作关系的发展,短期内要取得成效,只能依赖外力即政府的力量调动资源,从现阶段看,上海协作网模式的施行显然是适应我国目前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建设实际情况的。上海地区馆际资源共享的最显著特点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政府运用政策手段直接加以推动,通过机构重组、制定地方性条例以及发展规划,促进上海地区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广泛的馆际协作,满足了广大读者的基本需求。

2.3 上海协作网模式的局限性

上海协作网模式采用政府主导的方式,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从国外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实践及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还存在着一定局限性:

2.3.1 无法实现统一管理这不仅是上海的难题,也是全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所面临的共同困惑。在上海,虽然该协作网由地方政府的官员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但协作网的规划和实施主要由上海图书馆牵头,各家图书情报机构本着自愿、平等、互惠的原

则,参与协作网的建设,推进共建共享工作的发展。严格地说,这个汇集本地区各系统主要文献服务机构的网络更像一个民间的松散的合作联盟,协作网对各成员单位的资源建设、业务管理和服务内容甚至服务收费都不设强制性的标准和要求。由于各家机构都要考虑服务与收益的平衡问题,在向社会开放资源、提供服务等方面,一些高校图书馆、科学院所图书馆以及企业图书情报机构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目前协作网资源共享服务项目的很多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在重复购置的控制问题上,尽管由上海30多家研究型图书馆实行的外文期刊采购协调取得了明显成绩,在减少复份、扩大品种,保持上海地区外文期刊收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从总体来看,各馆书刊经费紧缺、电子资源重复建设、专业特色不明确等情况依然存在;从服务的层面来看,开展单个项目时,往往很难看出问题,而同时开展多个服务项目或合作开展服务项目时,难以统一协调的问题就会显现出来;再如书目信息、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的标准化工作很难全面展开等等问题。虽然在协作网建设过程中,上海市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然而,从目前的体制来看,图书馆直属上一级行政管理部门,造成“每一个图书馆都是独立的”格局,因此,其先天分歧不言自明。随着联盟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统一管理的缺失可能会成为难以回避的一个障碍。

2.3.2 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与市场需求这里的需求不足并非指信息用户对信息的绝对需求不足,而是指市场需求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行政行为比重过大,介入较多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缺乏一种与开展有偿服务和建立信息市场结合起来的利益平衡机制,一般来讲,规模大、基础好的图书情报机构在资源共享中“输出”多,“输入”少,因而无形中增加了费用和劳务的负担。在缺乏利益平衡机制的情况下,必然会使这些图书情报机构对资源共建共享的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和补偿,因而对资源共建共享持消极态度,在上海协作网建设过程中,也出现过个别项目半途而废的情况。在市场环境中,信息资源生产的成本、信息资源共享的成本、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使信息资源共享不可能成为公益行为。信息资源共享的市场化,实际上是利用信息资源在共享市场中的供求关系,根据其市场的供求情况,让信息资源按照价值规律在规范的市场中运营。任何一个共建共享服务系统都应是因需求而产生和催发的,尽管在某些起步阶段,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有意识地引导并启发用户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但是,共建共享系统的设计应紧紧围绕着市场和用户需求这一主线而展开。强势的行政力量是促成上海协作网模式快速成型的原因,却也有可能束缚共享平台建设的自然进程,因为过度的依赖政府配置,将使共享成为一种政府的资源再分配行为,使参与共享的组织与机构缺乏自主共享合作的强烈市场动机和持续有力的运行动力,进而给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带来发育不当的隐忧。

2.3.3 缺乏技术突破及专业人才 上海协作网按照既定的目标正在稳步地向前发展,幸运的是还没有走过大的弯路。然而,跨系统的联盟涵盖面广,所以越往前走,伴随着规模的扩大,涉及的技术问题更加突出。吴建中馆长在访谈中提到的理想构建模式是全市图书馆(情报所)全面联网,全市所有的公共图书馆全面一卡通,像新加坡一样实现全面的物流体系。目前来看,工作的难度还是很大的。体现在技术上主要是即使图书馆管理系统能够处理超大容量的数据量,但还存在一个与其他系统衔接和整合的技术瓶颈。其他技术问题还有编目加工如何统一规范、各分馆用于一卡通的购书经费占多大的比例等等,都是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市专门从事资源共享的专业人员极少且流动性大,在调查中发现,每年上海协作网的工作会议上,与会人员约有25~30%是新面孔,这种各馆配备的资源共享工作人员的流动,给协作网的工作带来很大不便。调查还显示,在实际工作中,多家图书馆在科室设置和分工上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思路,从事共享资源项目的馆员由传统科室的馆员担任,且基本上是图书部和期刊部各一人。专业的资源共享服务从业人员十分匮乏,具有高学历、高技能的联盟管理人才非常有限。

3 我国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实施路径及其构建模式的优化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宏观管理、机构协作、服务组织和技术推进等环节。总结上海协作网模式的利弊教训,在此基础上探析我国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发展模式的优化,笔者认为:应以政府推进为主体,以社会化需求为导向,采取循序渐进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这一优化的发展模式并非是静态、一步到位的,而是遵循联盟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随着我国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来实施。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组建只是联盟合作的开始,如何进行系统地资源配置和有效地共享才是关键。就目前我国联盟发展现状而言,优化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构建模式,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构建联盟的组织管理体系

国外的许多图书馆共同体的早先形式往往就是这种上海协作网模式的协作体,如OCLC、RLIN等,后来通过巩固已有的协作和信赖关系,逐步将它实体化、权威化,最后通过计算机网络化建设来巩固和强化这种合作关系,这是一种基本的做法。从国外的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网络实践来看,这些网络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组织化程度不同的有形的组织载体来实施规划和管理功能。从图书馆联盟发展的规律来看,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跨系统的协调组织管理机构,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使自发性的民间协调组织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行政和技术权威的,能够规划和管理跨系统资源共享的组织机构。

笔者认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合署信息化办公室模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管理主体机构。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组织体系在逐步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下,以此为前提,在实现多部(委)协调和社会共建的基础上,借鉴OCLC的管理架构和运作模式,可以考虑由联盟委员会和联盟事务协调会两个层面组成。联盟委员会由著名科学家、情报信息专家及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图书馆的馆长通过选举产生,主要职能是制定联盟目标及政策,审批事务协调会的项目提案,并监督项目的执行,是一个联盟体的最高权利机构。联盟委员会不享有独立的行政权,但享有凭借各成员图书馆经谈判而自愿出让的权力,从而具有实际的行为能力。联盟事务协调会则是一个政策执行机构,具体负责联盟政策执行及联盟政策工具的运用。

3.2 完善联盟的市场运行机制

有效的驱动和运作机制是图书馆联盟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因素。跨系统图书馆联盟体系有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进行必要干预的政府职能部门;第二层次是信息资源的整合平台;第三个层次是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传播的个体图书馆。三个层次在信

息市场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第二个层次是关键,具有核心的地位。第三个层次是整个联盟体系的支柱,一方面它要充实公共信息服务和专业的数据库;另一方面要提供信息资源的终极产品,其服务的好坏、质量的高低,是整个联盟能否有效运行的标志。此外,第一层次为第二和第三层次提供多方支持,承担整个联盟体系发挥有效作用和营造环境的任务。对于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建设而言,共建共享各方只有按信息用户需求,安排“生产”,使共建共享主体内部维持一种比较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利益共同体才能维系、发展和更坚固。完善市场运行的关键就是要大力培育第三层次的个体成员图书馆、培育有效的信息需求以及高质量的信息产品供给,只有在共同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通过经济杠杆,才能将作为独立的利益实体的图书馆有效地协同合作,才可以将信息资源共享从图书馆之间以互助为基础的单纯的非利益的伙伴关系,逐渐变为一种以市场原理为基础的互利互惠关系,整个联盟才能在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调解下有效运行,从而促进联盟的健康发展和整个信息市场的繁荣。

3.3 加快联盟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联盟成果市场化的前提。没有统一的数据、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资源共享之路将越走越难。在联盟资源形成的过程中就应当充分考虑资源是否兼容,包括人才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整合成一个团队、技术资源是否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运作等,这需要慎重对资源进行评估及选择。联盟资源的无缝连接一方面取决于联盟资源的标准化及兼容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有效的整合管理,包括构筑开放性的创新系统、创新成果支持多种产品,可以在联盟伙伴的不同界面下运行等等。目前,必须明确资源选择、数字资源转换、对象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标准规范。在信息组织与存储方面,要确定分类、标引、描述、压缩、存储、编码转换、元数据、标识语言、数据格式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在信息检索方面,要明确全文数据库检索、多媒体信息检索、可视化检索、异构系统的互动操作、传输控制与互联协议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在信息的权限管理和安全方面,要明确加密、水印技术、指纹鉴别等技术的标准规范。在现有管理体制下,只有加强管理规范和标准化建设,才有利于建立越来越紧密的业务联系,不断增加区域图书馆间的同一要素,增强协同一致性,才有可能突破体制的制约,以量变逐步达到质变。

整合图书馆资源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的必然要求。未来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研究,必须建立在对社会大环境的充分认识、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对市场机制及相关观念转变的基础之上,只有切实做好比较、研究工作,才能逐步探索出有益于我国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构建模式。

参考文献:

[1]程德荣,记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5(1):4-5

[2]李东来,冯玲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图书与情报,2009(6):1-7

[3]徐扬,阐立民,图书馆联盟辖区内总分馆制发展战略研究,图书馆学刊,2009(8):20-22

[4]冯玲城市图书馆集群管理的路径选择与实现方式,图书馆建设,2007(3):3-7

[5]吴慰慈,李富玲,区域性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图书馆论坛,2005(12):16-21

[6]马远良,孙继林上海地区图书馆的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图书馆杂志,2002(1):31-33

[7]慎金花,龙甜恬区域性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机制探索,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65-68

[8]张祖坤,葛蔼丽,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的创新研究,图书馆杂志,2007(11):30-32

[9]国家图书馆学刊记者,驶在单行道上――访上悔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1):28-32

[10]汪琼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的问题与对策,图书馆学研究,2007(8):46-48

[11]赵晖,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协同管理概念模型及其管理体系研究,图书馆建没,2010(3):58-61

[12]姜曼莉,新一代信息资源共享协作网和我国的建设构想,图书情报工作,2001(7):20-24

[13]李晓萍,网络时代跨系统的图书馆馆际合作研究,图书馆建设,2009(9):20-23

上一篇:对我国印刷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学习共享空间构建过程中的协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