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站综合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10-24 10:01:54

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站综合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高职学生的培养应以“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技能性和技术性”为目标,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如何适应新的需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此为研究目的,研究探讨高职教育新模式,在充分调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及高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就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教育和毕业后在就业岗位上出现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科学合理地对实践性教学体系进行了优化,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37-02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崛起,以培养千万计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强化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要求。传统的校内实训课程一般设在该课程的教学周最后一到两周实施,实训内容多由实训教师通过查询资料等编制,与实际项目有一定距离。而且在课程的实训中强调的是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对于实训中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不是那么重视,这也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最终引起就业难的问题。为了突破此瓶颈,我们从网站开发方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入手,开设一门《网站综合设计》课程,课程力求整合前面所学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出实际的项目,让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还可以参加社会上的比赛、竞标等。这一环节可以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真正达到工学结合的效果,为后期的就业实现无缝对接。本文以江西省高等院校教学研究省级立项课题“工学结合模式下《网站综合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课题号:JXJG-11-55-3)的研究为背景,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供大家借鉴。

一、人才需求分析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应直接反映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我们针对企业以及学生的情况开展了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1)行业企业需求分析。通过与招工单位接触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列出从事计算机专业所需的岗位技能需求,为构建课程体系提供依据;(2)教学现状分析。通过对在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反馈,了解目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情况,为组织新课程教学资源奠定基础。

二、研究方案

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意向调查与分析及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进行重新的思考和定位,并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工学结合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教学改革。

1.在试点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根据调查报告中的分析,增加一门综合性课程。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指导下,开发综合化和项目化的经典实践案例,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在新制定的教学进度表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采用项目导向和任务教学方法,并以经典案例作为该课程的学生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验中以企业真实的工作模式来完成自己的任务,通过实践使自己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都得到一个较大的提高。

3.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主要考核点体现在:实践过程与实践成果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企业与社会评价相结合。通过全面、公正的评价学生能更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三、研究内容与改革实践

1.课程设置上的改革。本分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网站开发方向,但从我们的调查分析看,学生对多门课程间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有很大欠缺。经过研究讨论,与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座谈,在10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第五学期增加一门《网站综合设计》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网站综合设计》课程的学习,能够独立完成从网站需求分析―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功能实现到后期维护的网站建设完整设计。同时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模拟企业岗位的项目任务,以此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2.教学模式上的改革。本课程采用基于工学结合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中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脱节的状况。课程以一个企业综合网站的建设项目为驱动按照企业网站建设的真实环境,组成若干项目小组,项目小组由包括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和参与过网站建设的本校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参与实践项目的全过程,学生学习包括网站建设的项目分析、建设方案设计到网站建成后的维护更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及素质。通过采用小组方式和独立工作方式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锻炼学生的实际网站设计和开发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专业技术领域具备可持续自学的能力。

3.教学方法上的改革。由传统的章节式讲解的教学方法向项目导向、模块分解以及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转变。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与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相结合,按照工作流程和职业岗位对知识的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典型的中小型企业网站作为项目实例,按照企业网站的建设流程作为教学内容的组织导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先将把项目实例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对应一个教学模块与单元,采用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方式一步步完成整个项目。在每个项目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其中的主要知识点,我们设计了若干个任务,通过这些任务的实现来完成每个项目的目标。学生在完成每个任务的过程中都能有新的体验和成就感,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学生实践案例及考核方式上的改革。传统的上机实践一般是以课本本身自带的案例为标准来让学生练习相应知识点,从对学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模式不是很喜欢,觉得实践案例与真实生产和生活脱节。因此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指导下,打破传统的上机教学模式,以贴近真实的生产项目为载体,以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为主线,开发综合化和项目化的经典实践案例――飞跃乐购网站,突出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培养职业能力的专业特色。在教学和学生上机实践中采用经典实践案例并基于企业工作过程模式来进行实践练习,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同时,本课程在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课程评价标准定位在: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各占相应权重;理论、实践、操作技能多种方法组合;学生自我评价、团队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企业技术人员评价相结合,力求全面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并对学生完成的作品通过展示选出优秀作品在网上供同学们欣赏交流。对在校级以上各种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以相应的分数比例记入课程总分中。

四、研究结论

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设置与项目式教学改革的研究,经历了从研究到实践到修订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基于工学结合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的有效教学模式。只有结合计算机行业领域特殊性,研究与之配套的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措施,逐步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才能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作者简介:杨冬芹(1982-),女,汉族,江西樟树,本科,讲师,教师,计算机技术。

上一篇:中学化学课程中素质教育拓展的四个维度 下一篇:教师着装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