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整学校布点存在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10-24 09:54:45

关于调整学校布点存在问题的思考

摘要:调整学校布点的过程中,由于布点调整扩大化、追求办学规模化、导致学生上学难、家庭经济负担重、教育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对此,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顺应成长规律、建设共享资源、排除经济动机等布点调整的措施,确保人人有学上。

Abstract:Adjusts the school stationing in the process, because the stationing adjustment magnification, the pursue school formalization, causes the student to go to school, the home economics to bear,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waste heavily difficultly and so on prominent question. Regarding this, proposed insisted humanist, acts as circumstances permit, to comply with the growth rule, construction shared resource, stationing adjustment and so on elimination economic motive measures, guaranteed that everybody has studies on.

关键词:调整 学校布点 问题

Key words:Adjustment; School stationing; Question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46-01

一、突出问题:

1、导致学生上学难。调整布局后,学校不断向城镇合并,广阔农村与偏远山区的孩子,原来步行十几分钟就能上学,并校后路程翻几番。稍远一点的,常常结伴跑步赶学,刚吃进去的早点、午餐,在长距离奔跑中吐个干净。再远一些的学生,只好搭伙包车上学,午餐在校凑合一顿,有的只得在校食宿。

2、造成家庭经济重负。孩子在家吃饭,只不过添一副碗筷;在校食宿就得花钱,一周少不了开支几十上百元。社会现实使农村形成“学点文化够用就行了”的读书观,经济负担较轻,还能勉强支持,一旦开销过大,就会导致弃学。寄宿生一年六、七仟元的上学费用构成家庭经济重负,国家发的寄宿生活补助费犹如杯水车薪。许多农村家长力不从心,一些孩子就被迫辍学了。

3、不利儿童健康成长。寄宿制小学的儿童,成天禁锢在校园狭小的空间,失去了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儿童年龄越小生活依赖性越强,他们对亲情的依赖是老师无法取代的。过早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得不到亲人的抚慰与关爱,必然造成终身的亲情缺憾,导致厌学情绪,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

4、浪费教育资源。在农村,被撤并的学校成了废园,许多还是近些年建成的楼房闲置着,多年积累起来的基础设施大多搬不走,这不是极大的浪费吗?在一些中等城市,设施先进的市区中小学被迁到城外建寄宿制、搞规模化,学生涌向城外就学,不仅浪费国家巨大财力,也给家庭造成额外上学负担。

二、原因分析:

1、布点调整扩大化。学校布点调整中,领导部门只顾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节约国家教育成本,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实际困难。上级部门没有实地考察,只是依据统计数据下达布点调整指标,基层部门为了完成任务拼命压缩学校,忽视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

2、办学追求规模化。为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降低教育成本,一些部门高估了广大农村家庭的经济承受力,片面追求规模化办学效益。

3、教育均衡绝对化。教育公平理论,倡导教育均衡发展。因此,一些地方不顾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域的差异、按统一标准改革农村和山区教育,结果造成人口密度小的广大农村,尤其是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学生因重重困难而放弃学业,导致教育不均衡更加严重。

4、城市发展经济化。在一些中等城市,政府在城市改造时,强调经济建设中心,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将城内的中学合并或迁建到郊外,部分小学也被整合到郊区,腾出寸土寸金的城区地皮扩建经济区。

三、解决办法:

1、坚持因地制宜,保证人人有学上。教育资源整合的结果其实是1+1≈1,所以调整学校布点要适度,首先满足“小学就近上学、中学适当集中”的社会诉求“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确保布局调整不会造成学生辍学;在此基础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谋求教育均衡发展。决策机构要深入教学网点,广泛征询群众意见,考察学龄人口分布和当地经济现状,分析布点调整的可行性,因地制宜地决策布点调整方案。

2、办学讲求实际,不要追求规模。义务教育的公益性,要求学校布点调整只能适当扩大半径、相对集中生源,达到两相兼顾。所以要正确面对学龄人口分布密度锐减的现状,不仅要看到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要看到许多家庭只解决了温饱问题的现实,让生源自然分布的疏密来决定办学规模大小,不要随意扩大服务半径,追求不切实际的规模化效益,避免给更多的家庭制造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3、顺应成长规律,放开生活空间。儿童具有广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需要的远不止乏味的教科书和单调的校园生活。因此小学不搞寄宿制,服务半径一般不要超过2公里,让孩子更多地接触大自然,获取丰富的生活体验,享受他们应该拥有的亲情和乐趣。人口特别稀少的偏远地区,小学高年级并校寄宿的,学校要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开放家长探视,配备生活老师,拓宽活动空间,减轻儿童心理孤独。

4、建设共享资源,实行师资轮岗。要通过教育资源共享,缩小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差异。提高远程教育覆盖率,搞好远教课程资源建设,是共享教育资源的重要措施,各方面都要努力做好相关工作。撤点并校与退耕还林、新农村建设同步展开,既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又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5、坚持以人为本,排除经济动机。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调整学校布点要以人为本、服务与民。大中城市人口密集,只要布点不多余,哪怕此地能生金,也不能挪到城外办寄宿。寄宿制学校要“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举办,摒弃以办寄宿制学校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动机。只要方便偏远地区孩子就近上学,政府宁可增加教育成本,也要多保留一个教学点。

参考文献:

[1]十届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

[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年6月14日

[3]刘春香.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研究.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2月

上一篇: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下一篇:关注生命,走进素质教育“新政”的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