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水平

时间:2022-10-24 08:52:41

增强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水平

[摘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战胜自然灾害,提高农业生产。从东北中部地区气候特点阐述:低温冷害、干旱与涝灾、大风、暴雨等问题和针对以上自然灾害应采取的措施和科学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低温冷害;干旱与涝灾;大风;暴雨

东北中部地区有充足的光照时间,热量对于一年一茬作物还是比较丰富的,水份条件也可以,而且水、热同季,这些气候优势,对于发展农、牧都极为有利。但是,由于水、光、热年际间变幅大,难以达到理想配合,存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常出现旱、涝、风、雹、低温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致使农业单产不高,总产不稳。所以要发展农业,必须摸索自然灾害的规律,避其害、用其利,才能实现高产稳产。

一、自然灾害分析

(一)低温冷害

作物在生长发育的各阶段都有一定的温度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延长生育期,贪青晚熟受霜冻之害,产量大辐度下降。

七月份平均气温在20℃以上,对作物来说,一般是够用的。低温冷害的关键是六、八两月。如果是六月低八月高、减产不太大,反之六月高八月低,减产比较大,最严重的是六月、八月都低,七月偏高不明显,单产就会大幅度下降。

低温冷害伴随着多雨、光照少而同时出现,所造成的灾害是大范围的,是东北中部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二)干旱与涝灾

东北中部地区常出现的干旱是春早。主要原因是降水量少、春风大、蒸发快,土壤失墒严重。如果前一年秋雨少,春旱会更加严重。由于土壤水分不足,限制了热量和光能效应,作物生长缓慢,严重时种籽或小苗枯死。

东北中部地区内涝的发生,主要是降雨量过多,排水不畅造成的。春涝、夏涝、秋涝都有发生,但都是局部的,出现次数不多,机率不超20%。春涝影响机械作业,延长播期。秋涝造成籽粒不饱满或者“埋汰秋”丰产不丰收。

(三)大风

瞬间风速≥17米/秒或者相当于7级以上的叫大风。

大风的危害性很大,春季易导致土壤风蚀,墒情锐减;夏季大风常伴随雷雨出现,使作物大面积倒伏;秋季大风易使籽粒脱落,造成丰年不丰收。

东北中部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大风出现,平均每年34d,最大风速可达29m/s,相当于11级。出现频率以春季最多,占63%,越是干旱年,风蚀表土灾害更加严重,某些地块甚至绝产。从地理分布来说西南部风灾最重,中部次之,北部轻些。

(四)暴雨

暴雨是指日降水量≥50毫米的降水。

东北中部地区平均每年降水量达到大雨标准的五天,达到暴雨标准的不足一天,有50%以上的年份不出现,出现最多的年份只有二次,最大日降水量为94mm,常出现在7、8两月。虽然出现次数不多,造成的危害确很大,低洼地大面积积水,作物被淹或倒伏,人民生活和生产都受影响

二、防御自然灾害几点建议

(一)影响东北中部地区农业产量的主要自然灾害是低温冷害,也就是说热量是主要的控制因子。这就要求做到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热量。当前来说有两方面潜力可挖。一是适时早播,缩短播期。早播完十天,等于多获得160℃以上的积温,到秋自然不受霜冻之害。二是总结出一套田间管理促早熟的措施,其实前期更为重要。从长远来说,应当研究早熟高产矮棵新品种,研究如何提高地温等。

(二)东北地区的春旱是第二大自然灾害。地表缺水、降雨量又不多,开发地下水、兴修水利工程,也只能解决部分耕地。唯一经济又有效的办法是搞好保墒措施。(1)农田防护林乔灌结合,效果更明显。(2)翻地与正地尽量连接起来,有利保存水分。(3)改良土壤提高田间持水量,增大土壤汲热汲湿性能。(4)注意坡向垄向,减少径流,增加渗透水。

(三)近几年降雨偏少,人们只注意抗旱,忽视防涝,遇上多水年,涝灾更会加重。应打破行政界线,综合治理,把发展水稻和养鱼结合起来。

(四)东北中部地区5至6月是光能最丰富的时候,热量也比较高,此时田间为幼苗,90%为地,叶面复被率不到5%,光能利用率很低。中部地区可以开展大棚育苗移栽技术,提高光热效能,达到增产目的。

(五)应当发挥各地自然优势,确定主载作物和品种,逐步实现秸棵还田。所引起的烧柴能源不足问题,可以推广太阳灶,搞风能发电,充分利用东北中部地区丰富的光能和风能。

上一篇: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研究 下一篇:蓬莱市农民培训现状及思考